1643年底,李自成攻占西安,并在西安称王,国号大顺,意图已经十分明显,那就是要改朝换代,1644年正月刚过,李自成便率军进攻北京,一路上所向披靡,3月19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大明王朝覆灭(南明未计算在内),可见,李自成的进兵速度还是非常快的,只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就从西安杀到北京。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后,为了彻底解决山海关的吴三桂问题,李自成亲率20万大军与吴三桂大战,在吴军面临崩溃之时,吴三桂投降了清朝,并献出了山海关,八旗铁骑突然杀到,李自成惨败,之后更是一败再败,无可收拾,可是,从双方的兵力看,李自成显然是占优势的,打破北京城时,大顺军曾号称“百万大军”,而吴三桂的兵马不过五万,加上清军十余万,进入山海关时,清朝所拥有的军事力量总共约为15万,远远不敌李自成部队的兵力,那么李自成为什么打不赢清军呢?
笔者认为,李自成的部队虽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是,如果从战前准备、军事素质而言,李自成的部队是无法与八旗军队以及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相比的,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双方的实力和情况。
首先是战前准备工作,应该说李自成是毫无准备的,列位看官应该知道,李自成是准备招降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然后一致对抗关外清军,可由于李自成手下将领刘宗敏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还欺辱了吴三桂的父亲,于是,就有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李自成与吴三桂才彻底翻脸,于是双方开始交战,非常明显,是李自成理亏在前,李自成攻打吴三桂,师出无名!
从李自成的部队进入北京城后的种种表现,我们完全可以认定,李自成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整个部队军纪松懈,骄横跋扈,将领和士兵都想着去享乐了,抢夺财物、奸淫妇女的事情时有发生,而李自成却不加以制止,可见,军心涣散、民心不在!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骄兵必败”啊!
李自成率军征讨吴三桂之前,对于形势也没有进行正确的判断,特别是忽略了吴三桂背后的清朝八旗军的力量,以至于了整个战役的失败,导致霸气军队进入山海关,此后更是横扫中原,定鼎天下。
我们再来看看吴三桂和清军,吴三桂是明末著名的将领,军事实力和勇猛程度都是可想而知的,吴三桂得知父亲被打,爱妾受辱,岂肯善罢甘休?向投降李自成更是不可能,双方只得一战,而且,吴三桂已经想到了与李自成交战的残酷程度,并主动与清军联系,希望能够“借兵”帮忙。
此时的清军,更是虎视眈眈地盯着山海关,盯着李自成与吴三桂的动向,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多尔衮,数十年的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就等着机会攻进山海关了,此间未尝有一日懈怠,并且对吴三桂“借兵”的请求进行了详细的研判,最终决定打着“替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进军山海关,师出有名,以收买人心,可见,吴三桂和清军的战前准备要比李自成充分得多!
以上均是从战前准备而言,我们再来谈谈李自成的大顺军、满洲八旗军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的军事素质,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李自成只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就从西安打进了北京城,这么快的进军速度,足以说明大顺军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大有问题,至少只是看了表面,因为这么快的进军速度并不是完全由军事实力决定的,当中还有政治因素以及对手的实力。
李自成与1638年6月,在潼关全军覆没,只身逃往商洛山,此后东山再起,可见,李自成所谓的“百万大军”,应该是在四五年间招募的,以步兵为主,而且士兵成员绝大多数为逃荒的农民,其军事素质、临阵经验这就可想而知,那么,何以解释李自成从西安打进北京,只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而且无往而不胜呢?
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建制之后,其部队始终保持着与民同体的优良作风,军纪严明,深得民心,于是有了“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这可是李自成部队的“天字号”广告啊!李自成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可想而知,因此,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四方的百姓纷纷加入李自成的部队,军队也就迅速扩编,李自成能这么快打进北京,其实政治原因比军事实力起了更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点,李自成自己没有意识到。
李自成进攻北京的军事策略是非常正确的,从西安起兵之后,李自成决定分兵两路,自己与大将刘宗敏率精锐部队一路北上,攻打太原、大同、宣府、居庸关,另一路则由大将刘芳亮率领,沿黄河北岸而上,攻打怀庆、保定等,两路大军夹击北京,这个策略显然是正确的。
如果按照常规的战术,集中主力攻破保定,然后再来攻打北京,大同、宣府两地守军必然回援北京,则仗着北京坚固的城防体系,须知,大同、宣府二地兵马为明军精锐,完全可以固守等待“勤王大军”,而直接攻取大同、宣府,则北京再无回援之兵,且精锐被歼,可使北京守军胆寒。
战略方针正确,打起来也就非常顺手,李自成一路基本上都是传檄而定,没有遭到比较大型的、有规模的阻击,而且明军的地方部队贪污成风、纪律涣散,镇守九边的明军主力基本都被调到了东北战场,在与清军决战中损失不少,因此李自成一路北上的对手其实并没有什么战斗力,正是由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连北京城也是几天而下,这些胜利来得实在太突然,而且是接二连三的大胜利,这让李自成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经过了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几代名将的经营,这支铁骑已经成为明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而且还有大量的红衣大炮炮,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武器,杀伤力巨大,明军能够在宁远之战中击败清军,并且击伤努尔哈赤,导致其伤重而亡,这红衣大炮可是功不可没啊!
这支部队多年来一直与满清八旗作战,是明朝抵御清军入关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松山之战明军在战略上的失误,导致惨败,明军镇守九边的主力基本被消灭,退回山海关的也就是吴三桂的这四五万人马,可见,用百战余生来形容吴三桂和他的部队并不为过。
满清八旗就更不用说了,有着严格的军事制度,强大的作战能力,他们在马上作战,也在马上生活,马就是他们最亲密的战友,这支部队一而再,再而三的打败明军精锐主力,经过两代人,三位统帅数十年的奋斗,逐渐占领了山海关外的所有地盘(除宁远以外),使得明军只得坐守山海关,其骑兵的作战能力相比关宁铁骑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句话,很能打!
在与吴三桂接洽之前,多尔衮对李自成还是十分忌惮的,因为他认为李自成能如此快的攻占北京城,军事实力应该非常强大,可当时已经投降的明军主帅洪承畴对多尔衮说,李自成能如此迅速攻占北京,那是因为明军地方部队实力不济,相比满清八旗,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是远远比不了的,洪承畴曾多年与李自成作战,深知其作战能力,对此,多尔衮心里才有了底气。
于是,多尔衮决定绕道山海关,寻山海关以西,破长城而入,在平原地带展现八旗骑兵的优势,进而包抄北京,可出兵之后,碰到了吴三桂请求“借兵”的使者,多尔衮方才改变了路线,决定由山海关进军。
终上所述,李自成的部队没有充分的战前准备,军心不稳,对彼方也并不了解,其部队战士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也没有足够的临阵经验,而且主要以步兵为主,而大顺军的对手吴三的桂关宁铁骑和清朝的八旗军队却是多年打磨、久经战阵,而且战前准备充分,斗志昂扬,两相对比,高下立见。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在战略运用上,清军统帅多尔衮比李自成、吴三桂要高明得多,李自成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与吴三桂五万关宁铁骑交战,此时的清军作壁上观,以逸待劳,等着坐收渔翁之利,当吴三桂大军面临崩溃时,八旗大军突然杀到,多尔衮与他的两个兄弟阿济格和多铎,都是满洲八旗军队的悍将,他们的突然来临,是李自成始料未及的,这种出其不意的偷袭,使得李自成军队阵脚大乱,最终在八旗骑兵的冲击下,李自成大军惨败,最终退回北京,后来由于一系列的军事决策失误,导致了刚刚诞生不久的大顺王朝终于走上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