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智慧的主要功能就是刪減。比如說我要畫一個交通圖,那我就要把交通要道以外的東西刪掉,然後我才能在小小一張紙上把整個王國都畫進去。如果都畫進去了,不僅不可能,而且即使可能,這樣的地圖對你也沒有用處,你根本沒有辦法在這張地圖上找到道路的。解釋力是依靠化繁為簡的能力,不是依靠信息量的大小。化繁為簡就是要把重要的東西和不重要的東西區別開,然後把不重要的東西刪去。
Q154.人懶該怎麼辦?
那就是說你的興趣點還沒有出現,你還沒有找到契合你內在興趣點的那個岔路部分。等那個岔路部分出現的時候,你就不會產生出是不是懶或者是不是累這種問題。
一個會覺得自己懶或者會感覺到累,那就是說他所做的事情對他沒有真正的吸引力,所以他隨時隨地都要斤斤計較,計算一下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下去。如果是你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你就會像是小孩子玩泥巴一樣,完全不把這件事情當作一種工作,自我陶醉得一直玩下去了。
Q156.面對發展程度較高地區(例如吳越、閩、粵)的人的歧視,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和心態比較合適?
我的印象是這樣,就是越是水準高的人,越是從個人角度來看問題的;越是瞭解情況的人,越是從個人角度來看問題。你需要歧視,那就是說你是從集體角度看別人的,也就是說,要嘛你自身的層次不太高,必須依靠集體來維持自己的符號自我;要嘛你對你的對象不是很瞭解,所以只有用大而化之的一般性概括的方法來瞭解。
照托克維爾的說法就是,上帝是不需要一般性觀念的,因為祂無所不知,對所有的事實、所有的人都瞭解得一清二楚,每一個個體的特點都是清楚的。但是人沒有那麼高的智慧,你只有用一般性的觀念,你只能說,美國人如何如何,日本人如何如何,那是因為你不瞭解具體的和個別的美國人和日本人。假如你有某個具體的美國朋友或者日本朋友,你肯定會說,詹森先生是如何如何,查理斯是如何如何,或者是細川先生如何如何。
Q157.關於快樂,您怎麼理解,怎麼做一個快樂的人,是不是知道的越多,反倒痛苦越多?您快樂不快樂?一個人說我想做一個快樂的人的時候,又是因為什麼?
快樂就是嗎啡類物質在大腦裡面分泌出來的時候,它注定是非常短暫的。如果你經常快樂或者不斷快樂的話,那實際上效果跟吸毒是差不多的,大腦的閾值會越來越高。也就是說,你下一次需要提高刺激強度,就像是有鴉片煙癮或者有海洛因癮的人,劑量必須不斷增加。越來越增加,最後把整個神經系統搞到崩潰。
痛苦的價值是非常明顯的,而快樂基本上起的作用都相當於給拉磨的驢子前面放一個胡蘿蔔。例如像性交或者其他事情,短暫的快樂的釋放,背後都是意味著後面有一個非常艱難而複雜的任務要你去完成,所以才會用這個東西來做胡蘿蔔,引誘驢子前進。
你不可能一直都有胡蘿蔔,一直都快樂。如果一直都快樂的話,這個快樂很快就會殺死你。阿卜杜勒.拉赫曼說,他做哈里發做了幾十年,總共只有十四天的快樂時間。我不知道他怎麼能夠計算得這麼精確,但是毫無疑問,快樂只是一種星星點點的東西,而且它的背後隱藏著極大的危險。以追求快樂為目的的人生是凶多吉少的。
Q161.一個人如何瞭解自己?
你沒法瞭解自己,就像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眼睛一樣,你只能通過鏡子來看到自己的眼睛。世界就是你的鏡子,你瞭解了世界,也就瞭解你自己了。
Q162.我不知道目前應該做什麼,阿姨覺得我該怎麼辦?
一個人想要做什麼是不能問別人的,別人怎麼能知道你內在的衝動是什麼呢?人肯定都有內在衝動,如果自己居然沒有感覺到內在衝動,想要去問別人自己應該做什麼,那就說明,你現在的環境像是很重的塵埃落在桌面上,把桌面本來的色彩都遮住了那樣,你的生活環境大概已經給你——像是佛洛德所謂的「超我」一樣——強加了很多本來不屬於你,但是你卻覺得有義務維護的東西,然後這些東西遮住了你的本性,以至於你連自己的欲望都發現不了。
你首先要把桌子上的灰塵擦掉,發現自己真正的欲望在哪裡。這個本來應該是不成問題的,因為凡是生命都有欲望,人總是有欲望的。發現自己的欲望,這是做人最根本的東西。有了這個欲望,確定了欲望的方向以後,才能談其他的技術性問題。你想要什麼,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是說你的家庭和你周圍的那些人強加給你,讓你以為你應該如何如何的那些東西。
Q166.如何堅定自己的信心?
你不做,永遠不會知道你的信心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個事情就像是沒有性交的人永遠不會知道你會不會陽痿一樣。要游泳,你總得要下水游一游,然後根據相應的回饋才能確定自己的信心。這一關是你繞不過去的。你只有做了以後,才能夠區分真實的信心和虛假的信心。
以後的各種修行,都是要通過操作,在動態平衡中間不斷掌握的。等於是把一個波動性很大,包括了若干正回饋的體系,逐步地變成一個波動性很小,絕大部分都是負反饋的體系。這個體系的磨練是需要人和環境的互動的,不能光靠想,你越想就越亂。
Q131.為什麼一個人在封閉孤立的狀態中待久了會變得狹隘、恐懼、易怒呢?
因為人性是一個流動性的過程,它需要不斷地跟其他人接觸,從外界輸入資訊,然後根據這個資訊調整自己的資訊,用無數細微的修正來保持雙方之間的連接和搖擺。等於是無數條路徑既分離又連接,大家都處在相互觀望之中,每一個人都受到自己鄰居的所作所為的影響。
如果這個聯繫中斷了,那麼自己的路徑越來越偏、外界輸入的資訊越來越少的話,原有的人性大部分也就不存在了。
原有的習慣絕大部分都是要經過社會接觸的支持才能夠維持的。所以魯賓遜在一個人的時候都要天天在岩石上畫道道,以免讓自己完全忘記了日期。表面上看忘記日期好像沒有什麼,但這個就是文明習慣的一小部分。損失一小部分,對於在社會中的人來說關係不大,但是對於荒野上的人來說,損失了這一部分可能就是無法彌補的。一部分一部分損失下去,整個的人性可能就所剩無幾了。
Q128.人為什麼會糾結?要克制住糾結,行事果決,有什麼可以做的?
主要就是由於身心分裂。身心本來應該是一體,但是思慮多了以後就漸漸跟身體分開了,同時,各種各樣的思想跟相應的肢體反射脫離了接觸,一個人不像是一個人了,變成一個抽象的身體上面的船長了,而且這個船長還有很多競爭者。
這樣做,一方面是各種思慮相持不下,另一方面是任何一種小的子系統執行起來效率都大大降低。
哈姆雷特式的人,從思維的級別上來看,比起蠻族要高等一些,但是行動能力卻差很多。理想的辦法是「正反合」式的再升級。也就是說,原始蠻族的本能衝動和思想是完全渾然一體的,沒有分化出一個獨立的思想來;哈姆雷特這種人是,思想獨立分化出來了,但是思想和行為脫了節;更高一級的綜合應該是,思想和行為重新融合起來。
但是這一點是很難達到的,很可能在中間這個階段你就卡著上不去了。合理的做法就是重新修改你的身體習慣,讓你的身體習慣來重新塑造你。你的身體習慣能夠支持的那些思維回路,就讓它慢慢發育起來,像小路走成大路那樣;支持不了的那些思維回路,就讓它慢慢萎縮,漸漸消失。
Q118.對於找不到工作的人,您有什麼建議?
找工作有兩種辦法,第一是尋找社會最需要的東西,第二是尋找你自己最擅長的東西。如果你找不到工作,說明你在尋找什麼是社會最需要的東西方面,你缺少優秀企業家的才幹。所以如果你在這方面沒有辦法改善你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的話,你就要從相反的方向去尋找。
你可以這樣說,儘管我不是很清楚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或者社會最需要什麼,但是我對我自己最需要什麼或者是最喜歡什麼應該是最清楚的。最好是兩者得兼,我自己最喜歡也最擅長的事情,恰好就是社會最需要的。但是由於我在社會這方面判斷不准的話,我就可以專心去做我自己最喜歡和最擅長的事情了。
一般來說,你最喜歡的事情必然是你最擅長的。例如你特別喜歡打電子遊戲的話,你必然是花了很多時間去打電子遊戲,因此會變得相當擅長。所以你只要是顧住了這一頭,總比兩頭都顧不到更好,你就專心去做你最喜歡的事情。
Q114.投資是反直覺的嗎?我發現大部分人罵的一個專案預期差,投入其中反而最後能得到高收益,這點是我個人的錯覺的賭博行為,還是有一定規律的,是不是大眾並沒有真正理解力只是在跟風?投資需要反向操作?
大眾當然沒有什麼理解力。在這樣的系統當中,大多數人的判斷總是錯誤的,但這並不表明你逆著大多數人的判斷去做就肯定會是正確的。這裡面適用的健全直覺,也就是叢林中獵人所需要的那種直覺。它不是全部錯誤的,也不是全部正確的,但是多多少少都是有些道理的。也就是說,你如果違背了這個直覺的話,你會陷入無所適從的狀態,而且成功率也不會更高,反而不如直接追隨自己的直覺來得好。
Q104.什麼情況下記筆記有意義,什麼情況下記筆記沒有意義?
最好是根本不要去上課。做筆記,如果是看到書或者其他地方有什麼獨到的感想、或者是想出了什麼可以驗證的方案的話,那就需要做點筆記,但是這跟上課基本上沒什麼關係。
對於理科生來說,會做實驗是最基本的。如果會做實驗的同時自己還能夠靈機一動,能夠自己設想出別人沒有教給你的實驗,那你就是天才了,上課是可有可無的。
對於文科生來說,你要自己有興趣讀書,而讀書的時候還能自己想到各式各樣的點子,上課同樣是可有可無的,一般都是浪費時間的事情。
這個不行,讀書是不能把人讀得聰明的。如果有些讀了書的人很聰明,那不是因為他讀書才變得聰明,而是因為他聰明,才讀得進很多書,因果關係是不能倒置的。如果你天賦不夠聰明、直覺能力不夠強的話,一般是越讀越傻,因為這樣做,你接觸的資訊來源就變得更簡單、更單一了。
人的智力高低跟你的資訊來源多樣化程度是有關係的。如果你把小孩養在一個很單調的環境裡面,他的智力就發育不起來;如果把他養在一個豐富多彩的環境裡面,他的智力就會發育得很高。
讀書讀多了,就等於是把本來還比較多元化的資訊管道縮減到一個比較簡單的環境裡面,所以是幫倒忙的事情。有些人讀了很多書,很聰明,就像我剛才講的那樣,是因為他本來就是聰明人,本來不聰明的人是不能用這種辦法來變得聰明的。
一個人的直覺能力如果強大的話,他肯定能夠分辨出「楚門的世界」的不協調性。你想,楚門生活在楚門的世界裡,他怎麼會發現他自己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他就是覺得不對勁。
如果你是一個很細心的女人,早在你抓到丈夫出軌的證據以前,你已經隱隱約約的感覺到他對你的態度有點不對勁的地方,但你說不出不對勁的地方在那裡,還覺得自己可能是太多疑了,但是最後等到證據出現的時候,你才發現自己原有的直覺是正確的。你仔細分析一下,這個直覺其實就是各種下意識的不協調資訊造成的。你的理性層面還沒有把不協調資訊不協調在哪裡發現出來,但是你的下意識已經感覺到不對勁的地方了。
你需要的就是我剛才描繪的這種能力。這種能力取決於兩大因素:第一是你先天的智力,先天智力不行的人是怎麼也教不好的;第二是取決於你後天獲得的經驗是不是足夠豐富多彩,經驗越是豐富多彩,你的直覺判斷力越強。
讀書可以增加經驗,但是讀萬卷書跟行萬里路、見各式各樣的人相比是稍微差了一點,因為它是用間接手段代替直接手段。有間接手段比完全沒有要好,但是不如直接手段,也不能完全替代直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