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5天PK 1小时
最近,公司打算组织一场演讲比赛,要求各部门都要积极参与。这类活动一项不受我们部门待见,所以我被推出来凑数。
初赛于今天下午,而我的演讲稿是中午12点才定稿的,结果不用想,肯定被淘汰了。当然,这里不谈结果,重点是我的演讲稿完成时间。在比赛当天,花了1个小时定稿。是不是很高效?
事情的真相是,我在半个月前就接到了通知。只是一直没动笔,直到最后拖不下去了,才开始奋笔疾书。因为没有给自己预留任何的优化、演练时间,现场演讲的我简直就是对评委的一大伤害。
其实,15天的时间对于一份5分钟的演讲稿非常充裕。但我还是磨蹭到了最后1天,用了1小时来赶工。换句话说,充裕的时间并不能让我准备充分,但最后期限的1小时却让我完成了任务。
可见,最后期限的长短对于具有拖延症的人来说并无区别。
02 7天PK 24小时
职场中,拖延的不仅仅是员工,还有老板。一份最迟后天签字的重要的文件与最迟明天签字的不大重要的文件,老板大多会优先完成后者。因为对于老板来说,后天还早呢,先把明天的完成再说。
刚入职时,我曾经请上司审定一份方案交,打算让他三天后的上午给我回复,因为当天下午我要回复别人。最终,我那天没能完成计划。因为上司于三天后的下午才答复我,并且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
有人会问,上司既然有那么多的意见,为什么不提前反馈?原因和演讲比赛的我相似,因为没有到最后截止期限呀。既然要求三天后回复,上司理所当然地去处理要求一天后、两天后反馈的事务。假如我只给上司24小时的审核时间,我相信他的回复不会有差异,因为处理事务的时间不会变。
仔细想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最后的期限完成任务。要求12点前交的工作,一般不会11点完成。
03 今天就是最后期限
不到最后一刻,坚决“不务正业”。这似乎是每个拥有拖延症的人最真实的写照。而与之相反的人,会将当天的每时每刻都看成最后期限。
好朋友兮兮有一本效率手册,她选择将每天的任务都写到手册上并注明完成时限,时限具体到几时几分。我曾对此提出质疑,“有些并不着急的事情,也用得着写明几点吗?”
她的回复当然是肯定的,“只要是已知的任务,在我知道的那一刻就会立即去做。”能很快完成的,兮兮总是立即去做,一时半会完成不了的,她选择拆解成小任务,一点一点地去做。
总之,即使不急的计划或任务,也要从今天着手去做。不能等,因为等待的时间久了,就会越来越不想动,直至患上难以根治的拖延症。
对于深度拖延的人,不必再费脑筋与之对抗,不如从最后期限着手。如果将当前要事的完成期限定为今天,我相信再拖也拖不到明天。所以,今天才是最有效的deadline。
关于拖延,小伙伴们还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欢迎在文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