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辈子有三次婚姻,真正让他感动并铭记一辈子的,只有杨开慧再无第二人,这点可以从毛泽东的诗词中探知一二。
称毛泽东为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这都是他外显的一面,其内心的情感显现,则主要体现在他的诗词和书法上。他一辈子交往很深的几个女人,其中不乏国色天香如江青,也不乏刚烈如火如贺子珍,更有文贯古今如丁玲,但真正让毛泽东把一生真情全部倾尽的却只有永远的“霞姑”——杨开慧。
贺子珍才貌双全、能文能武是红军中的一枝花,她看上了毛泽东。毛泽东在痛失爱妻之后也从她那里找到了暂时的慰籍,但刚烈的贺子珍尽管对毛泽东千般好万般爱,可她就是不会“顺”着毛泽东,尽管他们经过了那么惨烈的战斗生活,但两人最后还是在美好生活即将到来之际分道扬镖。贺子珍远走苏联,毛泽东另觅新欢。终贺子珍一生,毛泽东作为一代诗家,居然没有为贺子珍留下半句诗作,甚至于一句幽默诙谐的轶事都没留。可见贺子珍和毛泽东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尴尬。
可能是国色天香,也可能是诱人有术,反正年轻的电影演员李进(蓝萍)一到延安,毛泽东就看上了她。当这桩婚姻遭到政治局其他人员反对时,毛泽东甚至动用了自己的犟脾气才让中央政治局同意了这桩婚姻。按说这桩婚姻应该让毛泽东满意,但事实表明,这桩婚姻除了维持时间较长外,毛泽东也没有从中得到炽热的感情。一代词家也仅仅在江青所拍摄的一张照片上题了一首七绝而已: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是江青所得到的唯一的一次题诗,但据后来有人考证,这也不是毛泽东专门为她所题,而是另有说法。当年毛泽东看到这张照片的时间是1961年的9月9日,那是他领导的秋收起义34周年纪念日,而当时国内也正在面临着三年自然灾害。这张照片送来时,毛泽东看到那狂风中的青松,一种天生的豪情油然而生,于是挥毫题字,借以坚定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另外还有两个女人也得到了毛泽东的题诗。一个是毛泽东的生母文七妹,当她有病的消息传到长沙,毛泽东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赶回家乡陪护母亲。文七妹去世后,毛泽东在守灵之际,想到母亲一生含辛茹苦,悲哀不已,写了一篇长长的四言《祭母文》。其文情真意切,感天地泣鬼神。写完此篇,毛泽东便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他那艰苦卓绝的开国之举之中。另一个是丁玲,作为当时中国文坛的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毛泽东是心仪已久的,当丁玲千里奔赴延安时,毛泽东非常高兴,除了设宴招待之外,还填《临江仙》一首志贺,并手书以赠: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但这里对丁玲的赞美之情,更多的是一个政治家对一个文坛领军人物千里投奔的欣喜之情。他从丁玲的到来看到了更多文化新人的内心向往,他从中坚定了对自己领导的事业的信心,与个人感情完全无关。
现在,我们可以好好地说一说毛泽东对于杨开慧的感情了。他们俩个的感情是经过七年的酝酿而成的,结婚以后,杨开慧的贤良通达、宽容支持让毛泽东享受到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1921年,结婚半年的毛泽东离家外出时,写有一篇《虞美人》表达自己对爱妻开慧的思念: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词与政治家军事家的作风相近吗?不相近。这完全是柳三变的风月之词,但这确实是毛泽东作为一个男人对爱妻的思念的证据,不知开慧看到这些时内心是多么的幸福。
1923年,毛泽东又一次离家外出,几年的婚姻一点都没有减少他对开慧的热情,即将离开,难舍难分,他情摧词绪,挥笔写下了那首《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已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以昆仑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是一个伟人对妻子的感情的真实表达,那种感情让他难舍给分,他的才情几乎都用在了这份感情上了。迷信说,如果开慧不去,毛泽东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因为毛泽东太爱杨开慧了,所以上天要想让毛泽东成就大业,那就必须让开慧走,这样才能保证毛泽东一心一意地领导这个建国大业。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确,但我看到的东西表明,这是毛泽东写给开慧最深情的东西,从此以后,他们离多聚少直至开慧被害。
1930年11月24日杨开慧被杀于长沙识字岭的消息传到毛泽东的耳中,毛泽东当时什么也没说,而是挥笔写下了八个大字: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表达了他对敌人的仇恨之情。这以后直至革命成功,尽管他其间又两度婚姻,但对开慧的思念是他一生中的唯一,他无时不在思念着开慧。
1957年,毛泽东借答李淑一之机,写出了一位60岁老人对爱妻的一生思念:《蝶恋花 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飕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就是毛泽东作为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最后思念,这个女人,是他一生中的知已,也只有知已,才会引起毛泽东如此的感怀。
不是有句“士为知已者死”的话吗?其实,君也会如此的。只不过有时上天为了让他完成更大的使命,剥去了他这个权利而已,但什么能剥夺人们对知已的怀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