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能激发人们被禁止的欲望,或使他们的矛盾情感觉醒的人,即使本身没有触犯禁忌,也将永远或暂时成为禁忌。
我曾有一段时期非常痴迷与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买了若干相关书籍,包括只啃了开头的神作《金枝》以及弗洛伊德这本《图腾与禁忌》,可惜没看几眼便束之高阁了。最近参加读书小组活动让我将这些书籍重拾了起来。
《图腾与禁忌》出版于1913年,时年弗洛伊德57岁,已在精神分析领域功成名就,著名的《梦的起源》、《性学三论》业已出版,他开始将目光投射到更广泛的领域。《图腾与禁忌》便是他试图将精神分析学应用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与宗教学的一次尝试。
本书的出发点是将原始先民的心理与现代神经症患者的心理进行类比,由此推测出原始社会中图腾、禁忌、巫术、泛灵论等出现的原因及存在意义。
认为神经症患者与原始人的思维相似并不是弗洛伊德的首创,人类或民俗学也不是他的研究专长。因此本书在介绍民俗的部分大量引用了冯特、弗雷泽、朗格等人的著作和主张,作者在此基础上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本书主要围绕以下四个话题展开:
一、图腾的作用:防止乱伦。
二、禁忌的特点:矛盾情感。
三、泛灵论、巫术与思想全能。
四、孩童时期重现的图腾崇拜。
第一部分中,作者指出原始社会图腾的作用实际上是为了防止同族间的乱伦,尤其是儿子和母亲、姐妹间的乱伦。人生来就具有乱伦的欲望,即“俄狄浦斯情结”,但成熟之后,这种原始的冲动被理智压抑,而这正是神经症的根源。
第二部分中,作者认为原始人对于“禁忌”之物具有既崇敬又恐惧的双重心理。比如他们会为被自己杀死的敌人镇魂,甚至相信这些敌人死后会成为守护神。对待自己的国王也会施以种种禁忌,像对待囚犯一样,这说明他们心中对国王怀有敌意。特别是对于死者,他们表面上为其死亡哀痛,潜意识中却有一种对他们的死亡感到满足的心理,正是这种矛盾催生了对死人的禁忌。
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患者的行为就是在对自己设立的“禁忌”进行补偿,它们与原始社会的禁忌一样,都是缺乏动机的一种仪式性的行为,代表了人们潜意识里的矛盾心理。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泛灵论和巫术,作者认为它们来自于对灵魂的信仰。而神经症患者同样具有“思想全能”的想法,即认为世界可以由自我的意志改变,而他们的强迫性行为与魔法有类似之处。
第四部分列举了有关图腾的起源的学说,并重点讨论了“图腾餐”——即以图腾动物为食的文化现象。作者认为这体现了一种“破坏禁忌的快感”,并指出原始社会的图腾以及封建社会的神实际都是“父亲”形象的投射。人们通过“弑父”行为,从压抑中得到解脱,寻找到了快感,同时又带有深深的自责和畏惧,这导致了图腾崇拜与后来的神崇拜的产生。而这与恐惧症病人的心理十分类似,因为他们心中恐惧的对象也是其父亲形象的投射。
如果对弗洛伊德的学说比较熟悉,不难发现本书虽看似在谈论图腾与禁忌等人类学话题,但实际不过是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作者的精神分析学说:即神经症起源于被压抑的原始冲动,主要是性冲动。
本书学术性较强,有一定难度,建议在阅读之前先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书籍,以及弗雷泽、冯特等人的相关著作。此外,本书的翻译也不甚通顺,多有不符合中文语言习惯之处,令人颇为费解。(竟然连译者名字都没有!)但唯一的好处在于全彩页,且配有许多神奇的插图,增加了可读性。
纵观全书,虽然有些观点确实让人饶有兴味,但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一样,有许多让我无法理解的地方。原始社会是遥远的,人的心理是复杂的,我们只能靠想象和推测去力求不断接近真相,没有人敢妄言真相如何。弗洛伊德的这些主张只是他的主观臆测,至于接受与否要看读者自己的判断。
不过读罢本书,我似乎又重燃对民俗学的热情,下次找个时间把《金枝》啃完吧。
歇斯底里的病例是对艺术创作的讽刺性模仿;强迫性神经症是对宗教的讽刺性模仿;而妄想症则是对整个哲学系统的讽刺性模仿。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