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关系(20201023)
在经济学上对需求有清晰有效的定义:一定的周期内,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在经济学中讨论的需求里,这两个产品的形态已经确定了,而产品经理讨论需求时需要在多种解决方案中洞察消费者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才能给出可能更优的解决方案。
需求的特质 1:在人类的需求中,能满足的需求远远少于不能满足的需求。
需求的特质 2:在自然科学框架内能解决的需求里,ROI 正的需求远远少于 ROI负的需求。
需求的特质 3:大家都知道经济体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就是说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大于消耗的资源,负外部性就是反过来,满足需求的 ROI 不是正的就可以,还要达到一定程度,因为你要融资,投资人对回报率和体量都是有要求的。
需求的特质 4:即便有需求支持一个可规模化的商业体,也要考虑它是否支持一个国内公司有竞争力地生存。
总结:需求从能否满足,进一步从ROI看是否值得满足,再进一步从是否可以支撑起一整个商业体可规模化的运作看是否值得满足,再再进一步从是否能支持一个公司有竞争力的生存看是否值得满足。
如果大家有一天真的做了产品经理的话,大家都在说满足用户需求,如果你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可能会使你产生内疚感,但如果你认识到了大部分需求不可能被满足,你就可以坦然面对这一点了,这是一个非常 Powerful 的认知。
在做B端产品时,对需求是否应该被满足的判断更加常见和重要,但在目前的工作中,领导也没有一个非常统一的判断标准,这也导致了当我遇到需求的时候其实不能很好的判断这个需求是不是应该被满足。我想应该需要非常的了解产品的规划以及发展才能比较好的去做决定。
所以对人类群体而言,需求是永恒存在的,但其数量多少是发生变化的,跟整个社会的主客观条件都非常相关。所以大家要尊重需求的客观性,大部分人在讨论需求的时候总是在讨论“我”怎么样,而不考虑社会的基础设施、财富水平、文化水平、社会思潮等的宏观上的变化带来的需求的变化,这些东西才是跟更广泛的大需求(而非小的萎缩的需求)相关的。
最近clubhouse因为马斯克一句话带火,导致国内大家也开始“跟风”,还有不少互联网公司开始着手做国内的clubhouse。但在我看来clubhouse并不是一个新东西,本质还是即时语音通讯,和国内许多的即时语音通讯的APP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玩法稍微不同,实名制,阅后即焚。其实没多少用户在乎是否阅后即焚。实名制倒是创造出了另一种场景,因为国内现在的玩法大多是偏娱乐化,相亲,唠嗑,游戏开黑,看直播等。实名制创造出了一个严肃的场景,这个场景和工作开会非常类似。所以我认为突然火爆的原因只因为 他在clubhouse上开了个所有人都可以参加的会,而他是马斯克。至于广场开会这个场景到底存不存在,成不成立,是否能达到闭环还需要一定时间验证。
因为轻松成功的需求过大,而轻松成功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便这是实现不了的需求,你给他一些虚假的期望都可以获利,比如《穷爸爸富爸爸》这就是一本典型的轻松成功学。
恰好最近看了这本书,有些同感,书中只描述了富爸爸成功的例子,但对富爸爸付出的和经历的辛苦描写甚少,所以会让人看起来很轻松。
《创新的扩散》里第一阶段是创新者,第二阶段是 early adopter,绝大部分早期产品由于团队资源不足做得不太好。所以我们知道什么因素导致这件事可行非常重要,我们只有在关键变化导致的可行要素里,抓住关键点来推动这件事,然后投入足够多资源来把它最大化,我们的产品才能做得足够犀利。
如何识别需求
一是怎么识别它,二是怎么来看待这件事。这是很困扰人的,也很值得讨论,这里提供一个老王根据个人经验来看可用的办法。既然过去有人尝试过,那我们要搞清楚过去那些人为什么没有成功。没成功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可能是人不行,所以要研究那些挺成功的失败。
从最开始的个人主页,到主页大巴,到博客,到 FB 和 Twitter,到 Ins 和抖音,其实每一浪都比前一浪大很多,内容形态越来越丰富,用户群体越来越下沉。
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为什么当前是有时间窗是可满足的,原因常常是因为社会学的原因导致用户需求变迁,或者是因为科技和基建的原因导致原来不可实现的需求可实现了,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需求的突破口,你要匹配这个突破口做一款产品,所以产品里的很多取舍一定要洞察突破的原因来做匹配。
在产品早期的时候去问不用这个产品的人为什么不用很可能是一个无效的方法,真正有效的方法是问那些用了产品的人,这些人心里是有一定认可度的,且在使用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
现在在做B端产品有这么一个发现,那些体验了一会儿产品流失了的用户的声音很难被收集和挖掘,因为用户是认为产品并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他需要急着去找下一个产品,懒得和你废话。
一个行业的供需状态受空间和时间的影响,低端供过于求不代表高端供过于求,现在供过于求不代表未来供过于求,供求也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