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颠沛流离长达四十年之久。《论语》一书是孔子的门徒记录他的言论整理而成。从此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如道、天命、礼乐和学习等方面的核心思想,更能看到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君子。
君子应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子知分寸,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知界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记录着为政之理,仁德之理,言行之理和成人之道等言论,这都与君子的品行有关,孔子也有着许多明确评论君子的言论,可见孔子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认可和称赞。
孔子认为君子为政应有德行,有礼仪。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思想可在许多言论中体会到,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以君子个人修养来达到治理国政的理想。孔子也以子为政,焉用杀的反问来反对以杀就道的想法,再一次提出子欲善而民善矣的君子之风为政的思想。依照君子的为政之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自然既来之,则安之。
君子对自身的言行是十分注重的,讲究言行一致,认同名正言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孔子认为君子的言语应符合:可以和他谈的话,却不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这个朋友;不可以和他谈的话,却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会说错话。君子做到言忠信,则行笃敬,君子对言行自我规范,自然会得到他人的信服。
子曰:“圣人,无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这是孔子对圣人和君子的看法。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在精神方面,君子是富足的,而精神的富足则会有利于对物质的满足感上升,不贪婪,所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外,孔子还把君子与小人进行了比较。名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出自论语一书,孔子理想人格是君子,而其反面则是小人。
孔子明确地和弟子表达过对君子的看法。孔子指出四种君子之道: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侍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君子亦有三戒:少戒色;壮戒斗;老戒得。做一名君子并非易事,有着各种的行为规范,除以上提到的四种君子之道和君子三戒,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三畏,君子九思,君子三变等准则。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是面向多方面的,而非单一指向的。君子这一人格由许多的美好品质组合而成,也将包含的美好品质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孔子对君子这一人格的追求是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反思中不断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