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洒落阴凉。
一
对我来说,西安某种意义上就像第二个家,另外一个精神和心灵停靠的地方。每次下火车,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群和放眼望去的灰色城墙,总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小的时候在老家,那是一个四面环山,穷山恶水的地方,不通电,不通车。用水困难,全村只有那么一口小井。
印象里,以为世界就是村子那么大,一切都自给自足,母亲勤劳能干,吃穿用度都靠她一个人做。
后来因为一些变故到了县城,才知道外面有更精彩的世界。读书的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到省城甚至更远的地方去读书,看看外面的世界。
终于考上了大学,考到了西安,四年大学生活,使我对这座城市恋恋不舍。
二
南郊的大学城,首先迎面而来的是各种黑车和摩的,“西电、西大、西外走不走?”“来来来,上车就走!”有的人犹豫不决,不由让人有某种不雅的联想,脑补出各种变态的画风;有的人直奔上车疾驰而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靠就靠唯一的公交线路与城里联系,这条唯一的公交线承载着四年的青春。
西外、西大的人不会忘记616路,就停在西外门口,首站就能排队满员的神奇公交车,它仿佛就像是宫崎骏笔下神秘的龙猫,连接着三点,学校—火车站(回家),学校—城里(外面的世界),城里—学校(第二个家)。
西工大、西电的人不会忘记916,尤其是秦岭脚下的瓜大,一个穿越乡村、农田、两个小时才能进市区的漫长公交。
师大妹纸不会忘记600路...
三
在西外读书,在长安区四年,西安这座城市就像皮肤、空气一样熟悉,行走自如。每次出行就像是一次突击战,披荆斩棘,大多时候都是从车门上挂回去的,从616路下来,人财俱在到达学校,才能终于舒一口气,缓缓走回宿舍。公交的拥堵成为最难忘的记忆。
城农村是西安的又一大特色,最熟悉的就是学校周围,包围在城农村里,各类大小宾馆、生活区交织着,一到傍晚,开始灯火辉煌。
这座大学城养活了多少周围村子里的人,他们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意。小巷子里,各类地摊、小吃、衣服、理发、书店一应俱全。
小摊贩每天准时出现在校门口周围,风雨无阻,直到深夜最后一盏灯熄灭才姗姗离去。
一直记得小摊美食的味道,忘不掉东门的炒河粉,西门的铁板豆腐,小土豆......曾经学校东门口有个卖饼的老奶奶,白发苍苍,所以每天去东门买饼就成了一种牵挂,不是饼有多好吃,就想让奶奶早点回家,我希望她和我的生活都快点好起来。
小居安村还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居安国际,它所在的郭杜镇有个雄伟的梦想:“美国硅谷,中国郭杜”。
四
西外大家亲切的叫XISU,还有一个接地气的国际名字—居安国际女子修道院,与西外其名的还有很多,香蕉大(西交大)—沙坡皇家男子技修学院,自称是玩机器人的;瓜大(西工大)—秦岭皇家宇宙研究院,自诩造飞机的;西电—北雷皇家男子计算机学院,自称修电脑的;还有理工大据说专门造锤子......这些段子和大学生活一起慢慢远去。
学校里男女生的巨大悬殊,使一些学校男生成了国宝级“大熊猫”,女生成了众星捧月的“小公举”......
韶华总是稍纵即逝,何况这是妒人的青春时光。
五
忘不了西安这座城,他会改变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悄无声息的融入血液,深入骨髓,最后刻入心里。
西安改变着大家的饮食习惯,从不爱吃面食的我,到了西安仿佛打开新世纪的大门,各类面食每天不带重:臊子面、菠菜面、拉条子、炸酱面、油泼辣子酸汤面、剪刀面、户县软面、裤带面、杨凌蘸水面......当然不能忘记最有特色的biangbiang面。
每到周末一定去回民街撸一遍,牛羊肉泡馍必点,酸汤水饺、肉夹馍、凉皮、炒凉粉、粉蒸肉,胡辣汤......当然得配上一瓶冰峰。
早餐一万豆腐脑,胡辣汤,配上油条,舌尖上的记忆,无法取代。
为了去韦曲西街喝一碗厕所胡辣汤,早上早起坐十几分的公交在匆匆返回去上课。
六
大雁塔、钟楼、回民街、城墙、曲江、大唐芙蓉园,每个地方都留下西漂人的身影。西安是座神奇的地方,来到西安的人都不愿离开,默默在这个地方扎根。当年一起毕业的同学,现在都成了西漂,吃再多苦,也不愿意回去。西安用他的文化、包容,留住了五湖四海在外打拼的人,这就是西安的魅力吧!
对我来说西安有最美好的大学时光,站在宿舍就能望见泼墨画般的巍峨秦岭,走在校园远眺终南山,春天去丰裕口,夏天去夜市撸串......每当听到别人吐槽西安的雾霾,拥堵的交通,丢失掉历史的现代钢筋水泥,不如北上广深,都会对这种认识偏差心生鄙夷,这不能简单算在西安头上,何况说这些话的人,多半是没有感情的~
喜欢一个人,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听着广播里谝闲传,一种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气息不由得让人驻足和徜徉其中。
西安,离不开的除了泡馍凉皮,还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