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自我实现”
悦 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应该说能够达成“自我实现”这种最高需求的人,一定是个幸福的人。这个理论自从诞生以来,不断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管理活动的实践中,尤其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更是被奉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圭臬法宝。
人的最高理想应该是幸福,人们不遗余力地去追求的东西也一定是幸福,父母师长最想给予下一代的也一定是幸福。我们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被家长、老师们殷殷期望、一路鞭策——一定要上一个好的小学,然后考上一所好的初中,上一所好的初中,才能考上重点高中,上了重点高中,才能考上名牌大学,才能找一个好的工作,人要一步步地脚踏实地、一步步地脱离较低的层次、一步步地把自己提升到更高层次,才有可能成就一个“自我实现”的幸福人生。
在父母师长既定的这条幸福之路上,北大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自然是一路高奏凯歌的优秀学子云集的地方,然而,北大的一位心理学导师,却在工作中接触到了许多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接诊了多个因心理问题产生自杀倾向的学生。这是令人十分困惑的现象:作为从高考大军的千军万马当中脱颖而出的天之骄子,他们难道还不算是阶段性的“自我实现”的成功者吗?在没有其它明显致病因素的情况下,他们难道不应该是最幸福的一群人吗?可是他们其中却有那么多人感到内心空虚、孤独、抑郁,失去了生活的意趣甚至失去了生活的意愿,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并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人们对此普遍欣然认同,但是许多人却忽略了其中十分重要的内涵,就是在自我实现的状态下,与人相伴的心理上的充实、精神上达到一种“高峰体验”的境界——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狂的幸福感。对照这个状态我们会发现,这些心灵感到空虚抑郁的天之骄子们,虽然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处在“自我实现”层次的人,他们内心的状态却似乎与追求幸福的人生目标背道而驰。
当然,随着个人层次的提高,面临的任务会越来越艰巨、所处环境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幸福感必然缺失。我们知道爱迪生的探索发明是能够让他感到真正的幸福的,他能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无比的快乐和满足,所以不论他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依然坚定不移、百折不回;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是能够让她感到真正的幸福的,她在别人根本无知无觉的一缕微光中追寻自然的奥秘,所以一般人看来枯燥乏味、艰苦重复的工作,她却能日复一日地甘之如饴。他们的自我实现是真正的自我实现。
所以可以说,真正的自我实现,应该是以自我的天资禀赋为基础、与自已的兴趣爱好相契合的实现,这样人才能从所从事的事情本身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这种身体力行的实践和心灵的满足,给人的是行为与心灵的和谐统一、是身心合一的幸福感,那么无论他人和社会怎样评价,无论遇到多少挫折坎坷,也不会妨碍他继续自己的追求和幸福。
反之,一种事情如果没有真正以自己的天资禀赋为基础、没有与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相契合,那么这种事情无论在他人的眼中、在社会舆论方面多么地光艳荣耀,自己也难以从中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那么这种实现其实实现的是“他人”、是“社会”,而并非是实现真正的“自我”。
而一个人所从事的事情,如果不是他内在心灵的渴求,甚至被他的心灵所极力排斥厌恶,也许在世俗意义的成功的最初阶段,他会从心底产生强烈的满足感,也许会产生类似“高峰体验”的幸福,但这幸福其实直接来自于他人艳羡的目光、来自于社会的承认和褒奖,而不是真正来自于自己所从事的事情的本身,不是来自于内心渴求的满足和幸福。
但是,他人的艳羡赞叹,社会的肯定和褒奖,都不能代替一个人真正的生活,而一个人所从事的事情本身,却是几乎要伴随自己一生的漫长岁月、陪伴自己度过无数时时刻刻、分分秒秒的宝贵时光。如果一个人从事的事情和心灵的需求是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那么这种矛盾纠结就会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的身心,使人很容易地陷入身心俱疲、心力交瘁的状态,而一旦在现实中遭遇挫折坎坷,就极易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年不断有一些国内、国际顶尖学府的高材生自杀的消息传来,很大程度上原因可能正在于此,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在接触了许多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分析了中国教育的现状之后,北大这位心理学导师痛彻肺腑地向社会呼吁——请许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可是我们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现在的教育给人施加的是怎样的影响和压力:繁多的科目、过高的要求、普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都让人几乎无暇顾及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和意愿,又限于年轻人认识自身能力的局限,很少有人可以有机会走上一条真正的“自我实现”之路。

也许会有人说,世界是现实的,现实是残酷的,有许多工作和事情可能是极难与人的天性达成和谐的、极难从中获得快乐和幸福感的,为了前途、为了生存,许多人不得不走上虚假的自我实现的道路。
现实虽然残酷,但这世界也绝不缺乏美好,我们不应该忘了除了“他人”和“社会”,我们还有一个真正的“自我”需要实现。生活中除了现实和生存以外,应该给自己留下一点时间,去发现与自己心灵契合的多彩和美好,寻找一片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栖息的天地,得到一份真正地成就自己“自我实现”的幸福。

也许,这会让人放慢追求世俗成功光环的脚步,但是一味迎合他人的眼光、只追求社会的评价和报偿,损害的却是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虚假的自我实现可能会让人满足一时,但是当名利场上风暴骤起的时候,极易使人从“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滑入到精神“安全感”缺失的较低层次,使人失去获得快乐的能力,甚至失去生存下去的勇气。正像单一方向的力不可能使一个系统保持平衡,人也很难长久忍受没有幸福补偿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