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的语录是永嘉玄觉大师专为人们说明离念灵知与禅门所证真如两者境界,对乐于禅法修正的人有很好的指引,否则真的会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之说。
“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从天童宏智正觉禅师所教的默照禅知道,默照的目的是把妄念都灭了。通过静默观照达到忘缘之寂寂之境。一切攀缘都不在出现了,也忘了自己。这就是“忘缘之后寂寂”。也默照到一切蕴处界全都是生灭法,通过观行蕴处界诸法,再确认诸法无自性、无我后,接着默默观照而找出一个本然存在的心;要默而忘然,然后忽然遇见这个从来不曾断灭的法,祂不管是清醒时、闷绝时,眠熟时都一直的存在。这才是默照禅的真实意。也就是说默照只是行进中的驿站,通过默照的修炼,不断的使妄念得到对治,从而增加定力,目的是找到后面的真实心如来藏。当你默照到妄想再也不起了,也只是默照着;当因缘成熟的时候,突然一念相应慧而找到那个如来藏。而有些人只是在坐中,是否能够达到忘缘之后寂寂已不得而知,也并不知道默照之真实目的。下面的“灵知之性历历”;千万不要以为这个灵知之性就是坐中所见的那个离念灵知心、那个清清楚楚的觉知心。要知道觉知心无论如何灵历,当眠熟时也会断的,怎么会始终的灵灵历历。也只有如来藏这个真实心才是始终的历历分明,无始以来从不曾刹那间断过,祂从不睡觉也无间断过。祂虽然不在六尘中了知,但不是完全的不了知,只是不在六尘中了知而已。你的事情祂都知道且非常的灵感,能真正的“随缘应物”,灵知之性总是历历分明的显现着。
“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禅修的人有的是昏昧和无记的,也有的是清清楚楚“昭昭”分明,但真正“昭昭”的却是如来藏。如果能够契会到这个“昭昭”之性才能说为契真,就知道这个如来藏才是真实法。这个如来藏是空无形色的,而且从不与六尘相应,但却是有真实作用,这样的现观就是“契真本空”。这个如来藏才是“的的”,对于自己了知的内容从来都是“的的”分明的。而如果把离念灵知心当做如来藏就是“契假”,就没有办法“本空”,也无法“的的”因为总是与六尘相应,如何会“本空的的”呢?
“惺惺寂寂是,乱想惺惺非”;千万不要说我静坐到“惺惺寂寂”的时候就是见到真实法、就是如来藏的境界了,下一句说那个“惺惺寂寂”的心若是将来会打妄想的心,有时会纷乱有时很清醒,甚至会时时照看那个乱想,继续保持着惺惺的心,这一定是错的,是把意识心当成如来藏了。真实心如来藏一定是始终的“惺惺寂寂”从不昏沉、不打妄想的心。所以才是“惺惺寂寂是”,祂才是真实心。
“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 若以知知寂这是在静坐中清楚分明的了知,是以意识心来知道自己住在六尘中,暂时离开五尘的境界,是以六尘中的了知性,来知道六尘中的寂灭境界,离开了五尘只剩下定境中的法尘时确实是很寂灭的,这就是“以知知寂”。但这不是真实心如来藏的“无缘知”,是有缘知意识心,只是籍缘而有的知。
“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譬如说,以手拿著竹如意,当手拿着的时候,不能说只有竹如意。应该说有竹如意、也有手,所以说“非无如意手”。同样的道理有六尘中能知、能觉的自己时,一定另外还有一个执着六尘中能觉知的自己的心,所以才有说“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反过来说“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就是如果觉知心自己的能知,能了知自己而说为所悟的心,说是如来藏,这个能反观自己的并不是无缘知,祂没有证自证分。
“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为无知”;就如把自己的手握成拳,手捏成拳头以后,不能够说没有握拳的手。祂不会知道自己有知,因为祂的知不是六尘中的知,所以祂不会反观自己是否有知或寂灭,也不会用自己的知来了知自己这种能六尘外的了知能力。如此说明如来藏的自性。
“自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如果有人说既然没有六尘中的知,那么就是完全无知而同于木石了,还是心吗?其实《维摩诘经》已经说了“真心离见闻觉知”。也就是如来藏不在六尘中了知,而是六尘外的了知,所以说“不可为无知”,也“不同于木石”。如来藏虽然没有六尘中的了知,但你心中所想都瞒不了祂。因为你从来都是生活在祂的里面,也不可须以离开祂。即便是死了,也就是意识断灭了,而祂依旧不会断灭。祂才是主人,每一世的五阴只是客人,在祂的心中来来去去,一世又一世的变来变去,生灭不停。祂有知而且很灵感,总是“随缘赴感靡不周”。
“手不执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于兔角”;如果手不去拿著如意,也不把它握成拳头,竹如意也放下了,手掌也张开不作拳了,这时竹如意与拳头都不存在了,却不可以说这时没有手了。也就是说当五阴灭了,灵知心也断了,但这时真心还是在的,不可以说老死以后就同时都断灭没有了,因为第七识带着如来藏又转生了,永远的不会断灭。
“复次修心渐次者,夫以知知物,物在知亦在;若以知知知,知知则离物,物离犹知在。”;这是依譬喻来说明修心的渐次。真正的悟了以后,如何修心又有什么样的次第呢?这一段是说修心的渐次。是以能知的心来知道身外种种物,所知的那些物存在的时候,这个能知同时也存在。如果以这个能知的心来知道自己的无缘知,也就是用意识在观察自己的如来藏,知道了这个无缘知以后。“知知则离物”知道这个无缘知以后,就不再观察那些外在的物了,“物离”的时候无缘知依旧存在着。这一段的渐次修心着重说明悟后不要再迷己逐物,应该如无缘知如来藏一样远离六尘,逐渐转依如来藏。就是第七识末那在成就定力以后,转为关注于内心境界。意识心境因为离烦恼而每天住于离念灵知心境中,与无缘知的如来藏同时同处。但是不再迷己逐物也仅是不再落入色阴,离念灵知心还是依意根、法尘为俱有依才能了了分明,所以意根也要不再执着于灵知心自己,才说为不再迷己逐物了,此后内心就会渐渐清净了。所以说以意识心能知的这个知来了知自己的无缘知,这个时候是向自心内镜安住,不再攀缘外法了。所知的外物在,能知物的觉知也在,也知道无缘知本来离念,离一切物,转依于祂就不再迷己逐物了,远离于对于物质、娱乐的追求,乐于安住于内心境,这时才说是转依成功了。
“起知知于知,后知若生时,前知早已灭;二知即不并,但得前知灭,灭处为知境,能所俱非真。”;这一段是回头再说这个有缘知意识心,当它生起而了知自己正在六尘中的知“起知知于知”,而后知生起的时候,这个前知早已灭失而变成现在这个能知前知的后知了。就是说当自己起了一个正念来了知自己这个离念灵知,看自己有没有生起妄想,但后知生起的时候,其实前知早已经灭了,都是用后面的知来反观前面的知,看是否打妄想。这就是禅人都在修的默照。马鸣菩萨于《大乘起信论》中说;“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更生;此虽名为觉,既是不觉。”这个阶段的禅人还是在对治阶段,还是在修默照,即便有人经历虚空粉碎,大地落沉等等境界,也还是意识境界,并没有悟到个什么,所以马明菩萨说“即为不觉”。
所以永嘉大师接着说;“前则灭灭引知,后则知知续灭;生灭相续,自是轮回”。这是说把前面的了知妄想给灭了,再引生后面离妄想的知,这是前知住在妄想中,再起一个知,把前面的妄想给灭了,成为后面的离念灵知,就是“灭灭引知”。前面的知已经灭了,后面的知又把它延续起来就是“知知续灭”,续了又生。这样的生灭不断轮替就是意识种子的流注,所以说是生灭法,是无我。认此为真实法则无有出期,只能轮回了。
又说;“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这是说我所说的知是无缘知,这个知祂不是有种子流注而产生知,就是不需要你去了知前面那个知有没有妄想,也不需要了知自己是否有知,你只要这个有缘知生起无缘知的智慧,而依于祂安住下来就行了。也就是意识的有缘知自己改依无缘知作为真正的自己,那么六尘中的有缘知就不必链接前面已灭的有缘知了,后面的有缘知也不会再引起、出生;依止于无缘知的时候,是以无缘知为所住的境界,有缘知的前知与后知的相续就断了(这就叫前后际断),意识心这个有缘知不再执著于自己的前知与后知了,就是“中间自孤”,不缘于前知,也不再期盼后知的出现,就只是依止于无缘知而安住,这样“当体不顾,应时消灭”,当然不会继续住于有缘知的前知与后知之中,也不会住于身见、我见之中了。
“知体即已灭,豁然如托空,寂而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到了这时知道了五阴非己,即不住于身见、我见中,也不再缘于了知的自己了。于是“豁然如托空”突然间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不在了。然后就“寂而少时间,唯觉无所得”。会有很短的时间,感觉都无所得了,这就是理一心的状况,因为是依无缘知而住的。突然之间“即觉无觉”,既有觉亦无所觉。而如来藏不就是对一切世间境界都无所得啊,会突然惊觉到这就是实相境界。于是有缘知的意识就觉察到实相法界中都无所觉的绝对寂寞境界。如果知见健全,当看见一切觉知和万法都不对时,就不会怀疑这就是“此经”如来藏。然而第八识真如都无所觉的这个觉,确是完全异于木石的全无所觉,因为是六尘外的觉,所以说“无觉之觉,异于木石”。
玄觉大师又说;“此是初心处,冥然绝慮,乍同死人”。真的就是这样,理一心后也就是刚刚悟后不会生起妄想,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个境界,看着这个“东西”很是欢喜,心中也无有语言文字,也会激动的掉泪,甚至也会感觉到恐怖,“原来身中还有这个东西啊?”我从来都不知道祂呀。在还没有认祂之前叫做“初心处”,在这个初心的阶段中,看见如来藏独自的境界中是“冥然绝慮”而“乍同死人”。这时发觉如来藏心自己的境界中犹如死人一般,没有六尘中的见闻觉知,即无觉无知如同死人。但从另一面去看,原来五阴根本不可能独立存在,就是靠着如来藏执持身心的。
这时就是住在见道的境界中了。“能所顿忘,谶缘尽净,,耳虚寂,似觉无知”。这时依如来藏而住,不依有缘知离念灵知而住。于是把意识自己全然放下,不再想六尘万法,无念无想,似觉无知,好像感觉自己是住在无知的境界里,不反观自己,好像没有觉知一样,不缘于外法。
最后大师说;“无知之性,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领会难为。”这是没有参禅经历过的人所无法领会的,也是没有办法想象的,只有知见具足,功德具足,再经历禅宗这一下子或者念佛得到三昧才能贯通。也真是奇怪只有确定为什么如此以后才能转依祂,于是智慧就开始生起了。从此以后就不再认意识为自己了,身见、我见断了,三敷结断了。看般若经典也知道了佛在说什么了,看禅宗公案也突然明白了很多禅师的作略,从此才算是进入了佛法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