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晋?还是附楚?这可能并不是一个问题……
赵盾重新激活了晋国的盟主功能,号令诸侯集会,各诸侯国仍很乐意依附于晋国,毕竟当时晋国在众多诸侯国当中,国力最强盛的一个。但郑国的穆公却打算另作他图,弃晋附楚。
因为他发现晋国已经不再具备履行诸侯盟主的德行。从事实而言,无论是齐懿公还是宋文公,他们违礼法、背伦常、弑君上位,足以受到天下诸侯的讨伐,然而晋国这位盟主却在收受两国的赂金后,不了了之,甚至最后都承认了这两位国君的合法性。
当然郑国也没有什么高尚的想法,只不过一来是之前对宋国的不满不能得到发泄,另一方面,郑国依附了楚国数年,对楚国的野心颇为了解,他知道楚国争霸中原是迟早的事,等到那个时候,晋国这样的盟主不可能有足够的德行,号令天下诸侯与楚国对抗,到时候中原诸侯只会像是一盘散沙,各有打算。因此不如现在就选择楚国,待到楚国起兵中原的时候,可为郑国挣得一条活路。
但是,楚国自从庄王即位后,争霸中原的事似乎也偃旗息鼓,没了动静。完全不见当年楚穆王伐郑陈、屈蔡侯的威风。原来,穆王死后的的着三年里,庄王每天只纵声酒色,还将一份命令悬在朝门,让所有的官员看见。上面只写了七个字:“有敢谏者,死无赦!”
王命如此,自然无人敢进谏,毕竟小命只有一条。然而国内仍有将国家视作高于自身性命的人,这个人名字也起的好,叫申无畏。申无畏入宫劝谏楚庄王,庄王只说,从我为王起,三年为期,到时你看。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夫苏从也入宫,以死相谏,这时离庄王许下的三年之期也差不多了,庄王便听从了苏子的意见,从此不碰酒色,将天天陪他饮酒做乐的宫妃斥退,立樊姬为夫人,因为樊姬曾劝谏他勿要沉迷田猎,见庄王不听,樊姬便不再吃鸟兽的肉,以表明志向。
原来这三年是庄王考验身边人的三年。庄王想干大事业,就必须先打破穆王时国内的权力架构,找到真正能帮助他的人。而为了要找出这些人,庄王用三年时间,故作昏君状,给群臣出了一道题,命名为:日久见人心。
题目也许不难,但要经过三年还能坚持同一个答案并非易事。三年后,还能与庄王共同站在称霸中原的起跑线上的人,还是被筛选出来了。
很快,楚庄王任命蔿贾、潘尪、屈荡,以这样的人事任命,来分散令尹斗越椒手中的权力。接着便发号施令,让郑公子归生伐宋,要给背叛自己的宋国一点颜色瞧瞧。
郑与宋战于大棘,抓到了宋右师华元,就是当年帮宋文公与晋国定盟的那位。接着又让蔿贾救郑,蔿贾与晋师战于北林,俘获了晋国的将领解扬,一年之后才放还给晋国。就这样,楚国轻松愉快地、将宋国和郑国又重新拿到了自己的手里。
经过这几场与中原的交战,有三件事非常地明确了:第一,楚国的确比当年更强,第二,晋国的确比从前弱了;第三,楚庄王从未改过雄霸中原之志。
面对楚国一日比一日的强横,以及肉眼可见的野心,赵盾坐不住了。他打算与秦国进一步修好,两国联合来抗秦。这时他那位显眼包从弟,赵穿,也再度上线。
赵穿向赵盾献谋,说,秦国有一个属国叫崇,附属秦国的时间最久。如果相国能让我领偏师去打它,秦国闻知,必定来救,到时我们就可以与秦国讲和,我们手上拿着崇地这个筹码,自然就占了上风,秦国就会听我们的。
看来赵穿经过了上次与秦国的交战后,顺利地从一个无脑青年,成为一个无脑中年了,对他而言,出兵打仗,全凭想象。然而赵盾竟然听从了赵穿这狗屁的想法,从灵公那里获得批准,出车三百乘,让赵穿为将,去侵打秦国的附属崇。
这下连赵盾的儿子赵朔也觉得父亲是不是提前老年痴呆了,赶紧提醒父亲,我们和秦国的冤仇已经年深月久,好不容易消停了几年,现在却无缘无故去侵打他们的属国,秦国肯定会更生气了,怎么还会愿意给我们议和呢?
赵盾只是浅浅地敷衍了一下自家儿子,说,这事儿我已经答应了,不必再说了。
赵朔越想越不明白,便去找韩厥说叨此事,实在无法理解父亲这个决定。韩厥仍然是当年那位“只有军法,没有相国”的韩厥,他听赵朔抱怨了半天,一直微微冷笑,最后看着赵朔那副地主家的傻儿子的样子,便将嘴附在赵朔的耳边,低声说到,你爸这样做,不过是找个借口让赵穿参与军政,以此巩固赵氏宗派。你以为你爸爸真的要用赵穿这破计策与秦国议和吗?
赵朔这才如梦初醒,一时间无话可说,也无言以对,默默地走开了。
但是,赵穿这“和秦”的计谋,能行得通吗?赵盾以此让赵穿上位,能行得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