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行动,理想再美也只是远方的风景

理想者,人之所向也;行动者,理想之舟也。人都有理想,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然而理想若不付诸行动,则不过是挂在墙上的画饼,悬在天边的云彩,可望而不可即。

古往今来,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物,无不是将理想化为行动的人。孔子周游列国,虽屡遭困厄,却始终不放弃其“克己复礼”的理想;司马迁遭受宫刑之辱,仍坚持完成《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们的理想之所以能够实现,正是因为有了不懈的行动作为支撑。倘若孔子只是坐在家中空谈仁义,司马迁在受刑后便颓然放弃,那么中国文化史上将失去多少光彩。

理想如种子,行动则是土壤与水分。达·芬奇若不是日复一日地解剖尸体、研究光影,他那《蒙娜丽莎》的微笑又怎能穿越五百年时光依然迷人?爱迪生试验灯丝材料失败千次,却说:“我并非失败,只是找到了一千种不能成功的方法”。这行动中的坚韧,终将理想照进了现实。反之,那些空有奇思妙想而不付诸实践的人,他们的理想终将如海市蜃楼,看似美丽却永远无法触及。

今人常羡慕他人的成就,却不见其背后的行动。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才有了后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才情;王羲之练字洗砚成池,方成就“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我们只见其光彩夺目的理想实现之态,却忽略了他们日复一日地行动积累。理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的正是不懈地行动之桥。

现代社会中,信息发达,理想似乎变得更加容易获取。人们可以轻易地在网络上浏览世界各地的美景,了解各种成功故事,仿佛理想就在指尖。然而,越是如此,行动力反而显得愈发珍贵。多少人收藏了健身视频却从未开始锻炼,保存了学习资料却从未打开阅读,制定了旅行计划却从未迈出家门。这些理想,终究只是存储在电子设备中的数据,而非生活中的现实。

行动不必惊天动地,贵在持之以恒。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也是日日耕耘的结果;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是从一株株稻穗的观察开始的。行动可以是大江大河般的奔涌,也可以是滴水穿石般的坚持。重要的是,让理想从头脑中走出来,进入生活的土壤。

理想若没有行动相伴,便如同没有翅膀的鸟,永远无法飞翔;如同没有帆的船,永远无法远航。那些停留在想象中的美好,终究只是远方的风景,我们只能远远地望着,却永远无法真正抵达。

所以,与其终日仰望星空,不如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与其羡慕他人的成就,不如开始自己的行动。理想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它能激发我们行动的力量,而行动,才是将理想从远方带到眼前的唯一途径。

风景在远方,路在脚下。

没有行动,理想再美也只是远方的风景。只有立即行动起来,告别拖延,作出改变,才有机会遇见更好的自己。奋力向前奔跑的人,终会与期待的美好撞个满怀。新的一天,早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