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寒假了,虽然只有两周,但也足以让我暂时放下手中的DDL,追寻脑海中偶然闪过的念头去做一些新鲜的事。看到朋友圈里一个同学在写小说,我一种由来已久的情怀再次苏醒。这是一种记录和表达的欲望。虽然我很早就开始给自己写流水账,但是真正第一次创作的尝试还是在高二升高三的那个暑假。竞赛复习之余,我大概码了一万多字的奇怪bl故事。然而,作为成天被语文拉分的理科生,写出的东西整体效果实在让我感觉有失水准。因此,那些也只躺在某软件的云文档中,不见天日。在那之后,我还进行过几次尝试,甚至读了一些如何写小说的书,然而这几次挣扎最终都在自我尴尬中夭折了。
古人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山大叔亦有云,“拉倒吧,看书都看不下来写啥书啊小学没毕业就写书,这家伙搁家七天憋出六个字儿来。”痛定思痛,我决定还是先找一些书来看。就这样,我又想起了我院自产文学的巅峰——《此间的少年》。
我没看过金庸,但是还是凭着在园子里的四年经验迅速地入了戏。江南师兄的文笔还是有值得称道之处:场面生动,时间线和故事线转换灵活,而且有一种二十年不过时的幽默感。但这些故事最吸引我的一点还应是那种代入感,而这除了相似的场景环境之外,还有那种少年经验的共通性,那种在理性完全成熟之前的理想主义和情绪化,第一次经历爱情时的悸动,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思索。这些让我回忆起自己本科四年的点滴旧事,入学时的兴奋和迷茫,与同学的互动,对各种校园新闻的反应,以及毕业与告别。紧接着,我感到一种强烈的不安。一是,我再次意识到时间与经历本身的不可逆性,意识到我的本科生活已经过去而且将永远无法重来。二是,这些回忆即将逐渐褪色直至被不可逆地遗忘,而我甚至无法阻挡这些记忆的流失。我开始埋怨起自己为什么当初没有多积累些文学素养,导致需要记录和表达时才发现自己缺乏将脑海中的场景凝练成文字的工具。之后,我又遗憾地意识到,尽管这些回忆和经历对自己有着千金不换的价值,但对整个世界而言这也只是众多少年呓语中的一个版本,没有人愿意轻易为他人的自我感动买单。
当我想到这里时,时间已是深夜。一个新的两难困境摆在了我的面前:困得不想思考,和想得睡不着。深陷在半梦半醒的僵局中,我只能安慰自己:忘记也未尝不好,忘记了也就能放下了。本科毕业的我至少学会了向难以避免的损失妥协。不过,或许在梦里,我还能再做一次此间的少年。
读《此间的少年》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