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期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也好,一个城也好,一个国家也好,整个人类也好,他们是怎么富有起来的呢?
因为经年累月的思考,在这个问题上,我略有一些可以说的东西。要探究这个问题,最直接的思路就是从源头也就是我们都做了些设么活动研究起,我们先来总的看一下人们有什么样的活动。
其中我们又从最基础的活动研究起,那么想象一下,人离开了什么样的活动就会活不下去。
相信你已经有了和我一样的答案:吃饭,喝水,睡觉,以及活在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下。
现在我们先给这些基础的活动分分类。
吃饭我们且说是在“消费”食物。
喝水我们且说是在消费水。
睡觉是进行消费的必要准备,其实睡觉也可以是一种消费,你睡在家里就消费了你们家已经买好的房子,睡在如家就消费了边界旅店的服务产品,睡在希尔顿消费了奢侈服务产品,睡在天桥和火车站就消费了社会交通公共服务,虽然这两项公共服务原本不是为睡觉准备的……
环境更像是人类要活下去的硬指标,其实环境也可以是一种消费,居住在北京,你就需要消费政府投入到空气改善的资源;居住在大城市,你就消费了其他人创造的一切现代基础设施:自来水,电,网络等。
这么算下去好像我们就是一个天生的消费者,一切的活动不是在消费,就是在消费的路上。
嗯,没错。这就是我们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消费使我们活着。
但是,研究做到这里,并没有完,因为我们的先祖并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是需要采集、狩猎、耕种来获取食物之后才有的消费。这个过程,我们且说成是“生产”。
好,说到这里让我们能够活着的活动已经齐备了。我们暂时不讨论哪个更重要。我们先来谈几个案例。
在中国变得富有起来的路上,也就是崛起的路上,世界工厂这个功能的作用举足轻重这已经是一个共识。这里制造是生产吧?
教师教书育人名利双收,教书育人是生产吧?
思聪的老爹王健林,运行着万达帝国服务着无数商场、电影院里的消费者,是生产吧。
思聪所管理的资本本身就是生产资料。
美国似乎只靠印美元就能活的很好,只要是在适合的发行范围内,印出美元就给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一般等价物,美元作为一个超级纸币,本身就在生产价值。
最后一个例子又回到中国。本来说贸易和分工带来更多的价值,你国牛皮好适合生产皮鞋,就生产皮鞋;我国牛奶香甜,就生产牛奶;最后再通过贸易互通有无,相当于我们都获得了更多。但是现在有一种观察认为,因为地域广、人多、市场大,中国好像什么都能产,而且还都能产的好,产的成本低。进而很多国家都担心中国会控制了生产,而其他国家的生产能力会退化。我们且不讨论这种想法,至少我们能得出国家的力量是来自于每个你我的努力生产。
到这里结论呼之欲出,富有源自于生产。
回到每个人。我们富有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富有物质、富有精神和富有声望。
从尧舜禹的禅让制,到各随其主的分裂争霸,再到选票制度的民主共和,声望一直很重要。一个有能力人的获取声望的成本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变得前所未有的低。在现代声望是一个让你能力得到指数级增幅的武器。
要获得声望,就要一边生产内容一边输出。和做直播做视频或者做漫画相比,写作对写字之外的技能几乎没有最低要求,而且写作的过程还是一个直接锻炼思考能力的过程。我为什么这么多,一写你就知道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同时也是自媒体的时代,是窄众传播的时代,是社群的时代。你的影响力来自于你的受众群体。在写作之前,要先想好一个问题,为谁而写?受众群体的选择影响你潜在社群的大小,潜在社群的质量,潜在社群的生命周期。
受众群体选定之后,关于写什么、怎么写,其实有一个普适的评价标准,就是对别人有用。简单分析一下。对别人有用的内容从时间的角度可以分两类,一类是让他人节省时间的,比如写一套某个方面的工具、帮助别人增长志趣的内容,帮助别人学习新知的内容。一类是让他人消磨时间的:比如小说、八卦、幽默段子等各种娱乐内容,或者是游戏攻略等娱乐的技巧。
咪蒙,冷笑话精选,衣锦夜行的燕公子,吴晓波频道,占豪,熙墨实验室,张记杂货铺,逻辑思维。你要做哪一个?或者哪一个都不做自谋出路。
这里篇幅有限,如果你还有更多问题,我推荐可以学习李笑来老师的写作课。如果你不喜欢他,那也没有关系。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比以前丰富的多,稀缺的是获取信息的能力。李笑来老师也曰过:要善于向你不喜欢的人学习。能做到的话,不失为一种胸襟和智慧。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个意思:
如果你也渴望变得富有,不论是物质、精神,还是声望。那就接受很多人厉害的人提过的建议,从今天起开始有目的的写作吧。或者是在别的领域做一个价值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