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自己开车,去80公里外的县城,看望我的姥姥。
姥姥今年92岁了,这两年身体状况明显不如以前,背越来越驼,走路颤颤巍巍,记忆力越来越差,身边一刻也不能离人。不过她的自理能力还是挺强的,能自己做的事绝不让外人帮助。
吃过中午饭,我想给姥姥洗洗澡,但姥姥说什么也不愿意洗。我知道,她不是不想洗,而是心疼我,想让我多歇会儿,多陪她聊聊天。每次来说给姥姥洗澡,洗与不洗的争执都像跟吵架似的,毕竟姥姥年龄大了,拗不过我,尽管不情愿,但最终还得听我的,不开心转脸也就忘了。今天,眼看姥姥又因为洗与不洗争执的想急了,我突然改变策略说:“那我帮你洗洗头吧?”姥姥欣然答应了。
于是,我拿着给她换洗的衣服带她上楼,(这里不得不佩服、赞叹92岁的姥姥爬楼梯,一步一台阶,也不让搀扶,一口气爬到二楼!)到了楼上,我又试着说:“你脱衣服吧,我帮你洗洗澡。”姥姥刚才的固执倔强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变得特别配合。洗澡时,姥姥边洗边感慨:“哎呀,也只有你能帮我洗洗澡,其他人都想不起来。”其实不是其他人想不起来,而是姥姥现在的记忆力变差了,很多事情很多话做过说过后立刻就忘记。 所以,和姥姥在一起聊天,一件事、一句话能不停地反复问,反复回答,这里需要足够的耐心,要像对待小孩子一样!
洗过澡,给姥姥掏掏耳朵,剪剪手和脚指甲,看着姥姥满面红光、舒服的样子,尽管我已浑身湿透,但内心幸福无比。人到中年,我还有年迈的姥姥疼爱,我还有机会孝敬姥姥,这是我莫大的福气!
下午返回时,姥姥满脸不舍。站在车窗旁,问我:“啥时候再来呀?”我回答:“有时间了,我就会再来的。”但姥姥好像跟没听见似的,依旧反复问着同样的问题。当我说:“下周就来了。”她恋恋不舍的表情中满意地点了点头。
此刻,我突然明白,为啥姥姥不再问了?因为姥姥当下的心理需求在这一刻得到了满足,她问的“啥时候再来”,问的不是日期,而是在确认,确认她的外孙女一直牵挂着她。
车驶出巷口时,后视镜里的姥姥佝偻着身体还在原地望着我渐行渐远,突然我泪眼朦胧。有些温暖,正是因为知道它终将消逝,才显得格外明亮珍贵。
感恩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让我如此牵挂,也如此被牵挂!
我突然想到叶雪白老师讲的“降级思维”。教育孩子需要“降级思维”,同样,面对老人,依然需要“降级思维”。
降级是为了干什么?不是为降级而降级,是为了让我们行动而降级,是为了开始而降级,降级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升级!
姥姥不愿洗澡➡️愿意洗头➡️同意洗澡,这不就是降级又升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