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一本书,余华的《活着》。看完后感到了悲伤,压抑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介绍了主人公徐富贵的一生。这是一个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徐富贵出生富贵,可他是一个败家子。沉迷于赌博,不顾父母以及妻子的反对。受人坑骗变成了穷光蛋,他从地主沦为一个平民,但妻子巧珍没有一句抱怨一直陪着他,就这样日子平静的过着。
直到儿子的去世,打破了这个小家庭的平静。读到这的时候,我哭了很久,感到惋惜又气愤。为救市长女人抽光儿子有庆的血。儿子有庆听话懂事,他是这个家的希望。为这个懂事孩子的离去而惋惜,为医院不负责任的抽光孩子的血感到气愤。在官僚主义盛行的时代,富贵的悲伤没人能感同身受。自己儿子去世了,还得瞒着生病的妻子家珍,亲手悄悄的埋了儿子。女儿难产去世,家珍知道女儿去世伤心过度没过几个月也离开了。女婿在工地上被水泥板压死。就仅剩富贵和自己的孙子了。在孙子苦根七岁时,吃豆子被噎死了。
富贵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的离开,是多么的残酷,让人都不忍心读第二遍。可是作者平铺直叙,将一切残酷,不可思议的事镶嵌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而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理所应当。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作者用最朴素的语言,描写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生活。作为现代人的我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怎么会有医院不负责的抽光小孩子的血,怎么会太饿吃东西太着急而被噎死。现代人读起来可能觉得荒谬,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就是那个时代独有的一份
《活着》传递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不管在生活种经历了怎样的大风大浪,你都应该勇敢的取面对,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的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