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里耳畔恼人的协奏曲,清晨起来身上发红刺痒的各种包,以及说不准的传染性疾病传播,蚊子这个害虫带给我们人类的困扰简直罄竹难书,但突然反过来一想,如果世界上所有蚊子都消失了会怎样呢?于是,木成展开了一系列的脑洞思考。
经济生产方向:驱蚊产业瞬间产能过剩,而且滞销,库存无处处理,所有驱蚊产品的企业可能需要就地转型。比如蚊帐厂转型成特种窗帘;蚊香厂商转型成功能型,祭祀型,或香薰型香类产品;而驱蚊液可能需要改造配方,变成电子加湿器,或者其他驱虫(如蚰蜒,蟑螂,蜘蛛,蜈蚣,苍蝇等)功能产品,电蚊拍,可能只剩下拍苍蝇用了。而其他相关的药品,可能需要改良配方适应其他外用情况了。已经存在的库存产品,超市剩余产品等,可能会因为长期无法售出而成为一代无用处垃圾被清理掉,亦或被有些人留下,变成了历史展览馆的人类进程展览物的一部分,当未来的孩子们参观的时候,讲解员会很欣慰的告诉他们,这些东西你们没有见过,但是这是某一年之前,人类都需要用到的东西,有种昆虫叫做蚊子……这其中会经历企业人事变动成本,转型成本嫁接,垃圾处理费,库存无效的转移租金成本,超市的清货成本等,这一切都会产生新的GDP数据,但是属于治理类和不可预见类别。因为是只存在于蚊子突然消失的假设下的。同时也不排除一点可能,就是这些货品可能出现二次或者多次的重复销售行为,因为物以稀为贵,虽然这些东西不一定能够有多长时间的保质期,而且无法保值(因为毫无用处了)。成为展品的也可能是模型和视频纪录片说明,于是这又是一次消费行为,但相对于“破窗理论”的联动式消费补充来说,这个属于突变式的改变时代习惯,并没有增加就业和经济循环,毕竟博物馆大多数是免费的。宏观上说就是产业链直接被蚊子的消失而消融掉了,原来产业中的人和固有资产只能融入其他产业链里去,从而增加其他产业的竞争压力,或者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比如出现新的虫子类别,又来一轮新的科研和产品出现,也未可知。
生态链方向:蜻蜓瞬间没有了最爱的美食,青蛙没有了日常甜点,蝙蝠没有了夜间牙祭,蜘蛛也没了小零食,小鸟可能更多的需要去逮虫子了,鱼儿们来水面可能只是来透气的了。而正因为水中没有了孑孓(蚊子幼虫),水虿(蜻蜓幼虫)和蝌蚪需要改改口味了,比如吃些水蚤之类的……但是从蚊子原有的超强的繁殖能力来看,青蛙,蟾蜍,蜻蜓的幼虫的存活率可能会因为食物量减少而降低,或者改变食物链的结构,产生新的习性。比如,成年蜻蜓可能更多的去抓苍蝇和豆娘(俗称烟袋锅,很像小了几号的蜻蜓),于是水边的蜻蜓可能会减半,而动物粪便周围的蜻蜓会增多,瞬间改变蜻蜓的美丽形象;蟾蜍和青蛙可能活动范围会扩大,水塘不再是聚集地,很可能在草地,树丛等地更多的出现,生存空间的战斗可能会增多。蜘蛛的网很可能会改变一些惯常的位置,以便网住其他类的昆虫,甚至网的韧度会普遍变大,本体体形变大,去捕捉一些更大的猎物,比如蝗虫,蜜蜂,天牛等。总之,蚊子的这些天敌们,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也可能因为领地的改变而发生新的争夺战,新的种群也许会就此诞生。反过来思考,我们之前说的益虫,害虫也很可能发生褒贬的变化。
人文社会方向:微观方面,人类终于拜托了烦恼,非常多的人欢呼雀跃,庆祝蚊子消失的这一天,设立了一个节日,纪念这个日子,比如叫“终蚊节”。从而变成庆祝和怀念的日子,形成一定的习俗和风尚。就像泼水节,狂欢节,奔牛节等类似的庆祝方式。比如化妆成蚊子的彩绘,孑孓的玩偶,蚊子的风筝,蚊子相关的道具什么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怀念这个感觉,发明一些小器具在自己身上找被蚊子叮的感觉,并且乐此不疲;还有些人手里有蚊子的标本,变成了收藏品亦或是炒作品,形成了一个比较奇怪的交易市场,比如现在某宝上就有一些这类特殊的商品——今天捕杀的蚊子(带血),一小时内弄死的完整的苍蝇等,这种商家就很可能成为获利者,靠手上仅存的蚊子发家致富;也许还有些人会想复活蚊子,专研蚊子的DNA,让生态恢复到之前的样子……等等。当然,电视里的儿童教育节目也不在谈预防蚊虫叮咬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更多害虫的知识普及,避免一些虫类替代了蚊子的角色。而最安逸的还是我们这些曾经不堪其扰的人们,每天能睡个安稳觉了。
脑洞归脑洞,还是得回到现实中来。可惜的是千百年来,人类都没有彻底征服苍蝇和蚊子,我们每年还是得过蚊虫相伴的“多姿多彩”的夏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