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凡是了解中医或传统文化的,都听过这么一句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除了表明医生的重大使命,也揭示了医生这个职业的高技术含量,甚至是类比一国宰相。
还有一句话说“下医治病,中医治人,上医治国”,我听了这些话,就总在思考,到底中医怎么治国?有何相通之处?有没有人这么干过呢?
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典型案例,很多人也都知道,那就是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教科书上写得明明白白,乃是用的黄老之学,而这个“黄”,就是黄帝,中医有一本经典就叫做《黄帝内经》,如果说真用中医来治国,自然不会是直接用什么经络、脏腑,更实际的就是黄老之学。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疑问,黄老之学不是讲究清静无为吗?而且也就只听说了一个文景之治,真的能用来治国吗?具体怎么操作的呢?
这也是我的疑问,好在近期阅读了相关材料,有所新得,原来我们一直都误解了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可不仅仅是无为,而是无不为,它比法家还更具有‘攻击性’。法家只有法、术、势,而黄老之学更进一步,提倡的是法、术、势、利、力,不但包含法家的所有思想,而且还对法家思想进行了补充完善。
解释一下,法家中的势可以理解为天道,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法,就是依法治国;术,就是施政方针、政策、权术等。法、术、势的结合运用,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拥有的能力,势为根基、法为纽带、术为驱动,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任何一方面有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两者。
而清静无为的确是道家,却说的是老庄学派。道家主要分为三派,即老庄学派、杨朱学派和黄老学派。可能这样归纳得有些不确切,但大体上是这样的:老庄学说属于无政府主义,杨朱学说属于自由主义,黄老学说则专讲执政为君之道。
黄老之学兴起于齐国,齐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官办学校,名叫‘稷下学宫’。这所学校的核心学问就是黄老之学,因此黄老派也叫稷下学派。齐国正是因为奉行黄老之学,才能迅速的壮大国力。
黄老之学其实已经不是纯粹的道家学说,应该称之为杂学。它的核心理念是道家思想,但却完全融合了法家学说,并兼采儒、墨、兵、农、名、阴阳、纵横等各家之长。比如很有名的《吕氏春秋》,就是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而另一本道家黄老派著作《鹖冠子》,甚至被历代学者认为是兵书。这样说吧,自汉唐以来,中国任何一代盛世,都实际运用了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的主张之一是‘刑德并用’,这就兼容了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所谓的外儒内法,归根结底就是黄老之学。因此,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都是黄老之学,这部分是传统政治的精华。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是儒家学说和黄老之学的再一次结合,其中吸纳了大量的黄老思想。比如黄老之学的根本是‘无为而治’,这种‘无为’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在确立统治秩序的前提下清静无为。君王的无为立足于臣子的有为,即‘君逸臣劳’,有点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但也只是像而已,因为决定权仍在君主手里。董仲舒在独尊儒术时,把黄老之学最核心的‘无为而治’,完美融合在他的儒学体系当中,用来阐述治国之道、君臣之道、君王政术。比如选贤任能、量才授官,这就是典型的黄老之学,发展到后世就形成了科举制度。
再来说说刑德关系,董仲舒对于刑德的解释,主要延续了孔孟的仁政和德治。但在刑德理论根本上,却借用了黄老学派的阴阳刑德学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法律制定和实施的根本准则。
可以这么说,我们现在的儒学,其实是黄老学说博采诸子百家之长,而董仲舒又融合了黄老学说的新儒学,跟孔孟那个时代已经有很大不同。
不过到了程朱理学之后,儒学再一次蜕变,剔除压制了很多黄老之学的思想。所以到了明清时代,中国人的思想渐渐趋于禁锢,以至于被西方文明所超越。因为黄老之学很重要的理论就是‘因循天道’,这里的‘天道’指自然和社会规律,黄老之学不提倡遵守祖宗之法,而是提倡根据社会的变化制定相应规则。
下面再重点讲一下因天循道、守雌用雄。
因天循道即是顺势而为,大多数百姓最渴望得到什么,那就给他们什么,就算给不了他们,也要让他们看到希望。比如二战时德国法西斯为什么发展顺利?因为希特勒顺应了民意,大部分德国人想要复仇,想要振兴经济,想要复兴民族。而在当时军阀混战的中国,蒋介石想搞法西斯,这是行不通的,跟绝大部分中国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
守雌用雄就是具体权术了,说白了就是虚实之变。君主当为虚,没有存在感,但又无处不在。就好像老天爷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人头顶都有一片天。施政过程当中如果出现问题,那肯定是官员坏事,一定要狠狠惩治官员,最高统治者是永远正确的。一旦取得突出成就,那就是最高统治者的功劳,立功者给他们应得的好处,统治者则获享最大的名望。
守雌用雄还有个解释,就是制定策略春风化雨,实施策略雷厉风行。通俗来讲,就是在尽量不扰民的前提下,加强提高公务人员的执行力。这个非常微妙,需要很高超的政治能力。
总结一下,黄老之学的思想有:清静无为、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依法治国、宽刑简政、与民休息等,绝对不是什么也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