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对了保险,就减少了人生中“赌”的部分,会越来越幸运的哦!
我一位朋友的父亲,前不久被查出肺癌,晚期。
朋友四处筹钱,好不容易凑齐了一个疗程的医药费,下一张催款单又来了。每天公司医院两头跑,他和母亲几乎就把医院当成了家。
生病的人痛苦挣扎,照顾的人心力憔悴。
人生有时就是这么无奈,前一秒你满怀激情的想要扬帆起航,下一秒可能就会被各种风险吹翻家庭之船。
一个人在舒适区安逸久了,会觉得风险离自己很远。但其实,它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这也是我3年前开始研究保险的初衷——转移风险。
想着未来可能需要依靠别人的施舍生活,不如提前自救,利用保险的杠杆效用,通过小小的投入,将家庭的重大经济损失转嫁给保险公司。
一、风险如何转移?借助人生四大保单
既然要转移风险,首先要弄明白我们一生中可能遭遇哪些风险,每一种风险又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损失和代价。
我列了一张表,将人生可能遭遇的风险分为4个等级:
一旦遭遇极端风险,导致死亡或永久失去自理能力,家庭负债、孩子教育费、老人赡养费等风险缺口,可以用寿险、意外险来填补。
重疾、伤残等重大风险的背后,除了巨额的治疗费用,还要考虑未来3-5年甚是是永久性的收入损失、康复费用等。这时可以借助重疾险、意外险、百万医疗险等弥补损失。
非重疾或慢性病等普通风险,社保可以覆盖一部分,剩下的可由家庭储蓄支出,虽会造成一定损失,但未伤及根本,可以由百万医疗险弥补风险缺口。
感冒、发烧这类的微小风险,依靠医保能基本覆盖,自费部分不会很多,几百元的开销不会对生活有太大影响。但体弱的老人和孩子,可以优先配置住院险,甚至门诊险来转移风险。
二、保单配置原则——家庭风险最小化
人生四大保单已经有了,但如何配置才能使家庭风险降至最低呢?
首先,给家庭成员排排序。
我身边很多朋友开始关注保险,都是在有了孩子之后,想给孩子买一份保险。
但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
给家庭成员配置保险时,最高优先级应是作为经济支柱的大人,然后才是孩子,最后是老人。
这样才能使家庭风险最小化!
这跟我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殊途同归。
毕竟,要保护他人,首先要强大自己。
其次,给四大保单排排序。
不同等级的风险对家庭的打击程度也不同,几百次的感冒发烧也抵不过一次重疾或猝死造成的家庭损失。
我们需要先避免“最坏的结果”,再转移重大风险,最后考虑是否将“自己能承担的风险”也抵消掉。
因此,寿险和重疾需要优先购买,接着是意外险,最后是医疗险。
但实际配置时,还需要结合家庭情况综合考虑。
拿寿险举个例子:
有房贷、车贷等债务的家庭,需要给家庭经济支柱优先配置定期寿险;
没有负债的富裕家庭,可以将寿险作为最后考虑的险种;
没有负债的富豪家庭,可以选择保额充足的终身寿险,用于转移遗产,合理避免遗产税。
三、保险如何选择?关注自身家庭需求
那么,一家人的保险到底怎么搭配?我花了三年时间研究的成果,现在一张表告诉你:
没错,我买的全都是纯消费型保险。
若是过了保障期不出险,这几十年保费等于白交了,似乎有些亏?不如买返还型保险?
别忘了,保险最根本的作用是转移风险!
况且,对于刚刚组建三口之家、经济尚不宽裕的我来说,选择消费型保险,实现杠杆比例最大化,才是明智之举。
买终身重疾并不符合我的杠杆最大化原则,但我真的希望,无论什么时候生病,都能自己掏钱治,不依附别人、不拖累别人。寿险我们选择的是保到60周岁的定寿。我和先生两人100万保额能覆盖家里两套房贷后还有节余。
万一60岁之前撒手人寰,老人和孩子可以不愁吃穿。至于60岁之后,摆脱了夹心层的窘境,房贷还完了,孩子也能自力更生了,可以说是“死而无牵挂”了。
意外险是用以补充寿险保额的。两个月前免费体验了一次专业家庭保障规划,规划师通过计算我的家庭收支情况,建议我提高寿险保额。
但多出的近千元保费超出了我的预算,于是我另辟蹊径,购买了两份含50万保额的意外险,也算曲线救国了。
医疗险本来是不打算购买的,毕竟资金有限,但最近支付宝出了个“王炸”的长期医疗险,超划算,于是果断下手给顶梁柱先生买了一份。
我自己则配置了一份住院险,生过孩子后越发觉得身体大不如前了,防患于未然吧。
保障配置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要妄想一步到位。着眼当下,立足于自己的实际需求,在预算范围内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就可以了。
其实这只是一份最基本的家庭保障清单,后面还需要补充保额、给老人购买防癌险等,下一步的规划就是挣钱挣钱挣钱啦~
PS:买保险真的会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