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母亲面临着挑战:20180926
她的小男孩需要“自行其是”以便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男人,同时,她又必须认识到,从很多方面来讲,她的儿子依然是个孩子,比以往更需要充满爱的指导和规范。但如果把儿子看得过紧,他就要造反了,他急于体验生活以满足自己长大成人的愿望。
确实,有些父母能够很好地处理这种矛盾,既为孩子即将融入成人世界做足了准备,又能保证他们的安全成长。这种成功的家教,首先来自于我们充分理解养育青春期男孩面临的种种挑战,然后凭借上天赋予父母的天然影响力,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养策略。
B
家校合育在双语(17):生命教育不可缺
前些日子,有一位老人去世,89岁了,是喜丧啊,这是邻人安慰老人儿女的话。
昨天晚上,朋友圈里不断有人转发寻找高中女孩的信息,今天早上,得知大致消息这位16岁的女孩跳河自杀,书包、鞋子和自行车都放在桥边。有人心疼、怜惜豆蔻年华的逝去,有人感叹孩子内心不够强大,有人
其实,看到这个女孩自杀的消息,我第一反应是成人世界需要反省。为何一个女孩会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她的压力来自于哪里?成人如何帮助孩子排解压力,而不是漠视或层层加码! 不仅仅是教育,社会的短期功利主义蔓延需要得到遏制。我想到很多,人,为什么要上学?人,为什么要活着? 大家试着和自己的孩子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吧。
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运动,他或许会从运动中试放压力;如果一个孩子爱上阅读,或许他会从阅读中找到和自己同样的情绪而释然;如果一个家庭,充满了爱和温暖,充满了生活的味道,或许他能从中体验到家人的爱;当然,这些如果,需要成人的引导和示范,这样一来,做成人反倒是更不容易做。
C
看到炫官和弑童的消息,你不得不承认阿啃的分析不是空穴来风。
D
家校合育在双语(17):越运动,越聪明
朋友推荐一本书给我,约翰梅迪纳的《让大脑自由》(Brain Rules),其中第一条定律就是越运动,越聪明。这句话,我在若干年前的一份《参考消息》的文章中看到过。这句话,我多次告诉在操场上遇见的练篮球、田径的同学们。
从进化的角度看,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四处走动,我们可以理解为运动,人的大脑是在这些运动中不断进化的。同时,大脑也需要休息。据说,小睡26分钟让美国宇航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了34%。
运动到底给大脑带来了什么?有两条比较生猛的理由供你参考:
其一,运动使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脑,为大脑带来丰富的葡萄糖作为能量,同时还能带走氧气吸附遗留下来的有害电子。运动也能刺激蛋白质生成,促使神经元彼此连接。
其二,只要每周两次有氧运动就可以将患一般痴呆症的风险降低一半,而且将患埃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减少60%。
施一公先生和西湖大学同事在2018年秋季开学第一天的凌晨,完成了11公里的环西湖跑。这位“忽悠”同事和同学们一起加入长跑队伍的校长,认为“体育锻炼,是一种受益终生的生活方式”。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同事或朋友有很好的运动习惯,比较常见的形式是登山、骑行、跑步、打球、游泳、瑜伽,他们的运动习惯很自然地影响着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2016年底,和薛城小学班主任工作室的同事们分享年度计划的时候,除了读书、工作之外,我特别给自己定了一个运动计划:每周至少运动两次,每次一个多小时,乒乓球成了我的首选项目,当没有球友的时候,我选择跑步。无论哪一项运动,大汗淋漓后的惬意总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我的运动爱好源自小学。二姐送给我一副乒乓球拍,我和伙伴能在缺角且布满坑洼的水泥球台上连续打一个下午不觉得疲惫。初中时代,在班主任殷老师的影响下,我们在“狼烟四起”的土操场上踢球,没有技术,只有热情,每个人都为踢到一脚球而兴奋大半天。
运动前一定要热身,六年级时开始喜欢踢足球的儿子不仅这样告诉我,也有在踢球前模有样地活动脚腕和手腕,压腿或蹲起。那一年,每周五的下午,他招呼混龄的校友奔跑在双语的操场上。
入了中学,他开始喜欢篮球,主动提出暑假去参加篮球训练队,每天早晨6点准时奔赴球场,傍晚6点则约起混龄伙伴再打俩小时,我呢,则当起了球友,享受和孩子们一起奔跑、流汗的时光。
投球的时候,孩子们总结道,你不能太紧张,也不能太放松,你要正正好。过犹不及的道理,不正在这里实践着吗?
运球的时候,孩子们会大喊,走步了,两次运球了,打手了,仿佛个个都是裁判,这不正是规则需要被遵守的效果吗?
E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