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47
今天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
这个章节,柯维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七个习惯做铺垫:习惯、成熟模式图、效能。
在上个章节中,柯维认为,品德成功论是成功的必经之路。而品质,实质上又是习惯的合成。因此,在这本书中,柯维倡导七个习惯,来铸造优秀的品德。然而要改变和重塑新的习惯,在初始时却需要极大的努力。
一、习惯的定义
在本书中,柯维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知识让人知晓做什么,为何而做,意愿让人想做,而技巧则让人明白如何做。这三方面的交织,产生了一个稳定的,有益的向上成长过程。
二、三种成熟模式
在讨论七个习惯之前,柯维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成熟模式图——由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不断进步。而七个习惯就是为了达到这种成熟模式:“它们符合成长规律,提供了开发个人和人际效能的渐进、连贯和高度整合的方法”。
成熟模式图,揭示了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在心理学也有相似的揭示,分别是:依赖期、独立期和互赖期。在依赖期,个人的成长依赖外部人与事,满足自身成长的需求,譬如婴儿需要成年人的照顾。独立期时,个人获得自我意识,确立自己的能力和独立意识。在互赖阶段,个人产生与他人合作、融合的意愿,并通过合作,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共赢。
这三个阶段论,放在个人的生理成长时,很容易理解成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各有其价值和意义。但是放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中,却出现了不同的偏重:由于社会价值偏重于独立期,忽略了互赖期,所以在与他人的合作和互相依赖中出现了重重问题。一方面,社会普遍把互赖与依赖混为一谈,倡导独立者,假借着独立的名义,将自己脱离于家庭和社会角色,显得自私自利。另一方面,互赖的重要性被忽略 。柯维认为,互赖是一个更为成熟和高级的概念。“一个能做到互赖的人,既能与人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也能看到他人人智慧和潜力。”
根据三阶段论,柯维进一步将七个习惯划分为“个人领域的成功”和“公众领域的成功”,并且体现着由里向外的不可逆的顺序。
三、效能论
用什么来衡量习惯的作用?柯维提出了效能论——产出/产能平衡的原则。
有意思的是,柯维用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揭示了产出和产能的关系:农夫和金蛋。金蛋就是产出,而下蛋的鹅则是产能。
但是生活中杀鸡取卵,一味重视产出而胜于产能的事,难道还少见吗?
这个部分的论述,是我认为柯维最发人深思的地方。
把工作生活中的利益、目标比作金蛋很容易理解,是个人人明白却不易做到的事。但是柯维在抽象、情感领域中的比拟却十分新颖。例如,在夫妻关系中,“金蛋”就是双方想到获取对方的关心、权益,而却忽略自己的付出“产能”,或者把“产能”错误地理解成一些玩弄手段、操控对方,只顾自己的需要,最后只能扼杀这只“鹅”。
同样,在亲子关系中也是如此。作为成年人,我们想从孩子身上获得的“金蛋”是服从、优秀,但是却没有真正关注自己的产能——沟通、聆听、示范等等,而把产能理解为权威、恐吓、惩罚等等。
这不得不让我反思自己在亲子关系中,是如何权衡产出和产能之间的关系的。我何尝没有出现只取金蛋,而忽略教养之鹅的错误呢?
柯维在这里对管教有一个精妙的总结,“不论权威式还是纵容式的管教,都属于偏重金蛋的心态,或想让子女依自己的规划行事,或想取悦子女,唯独忽略了那只鹅,即子女的责任感、自律能力和自信心,而这些在若干年后对他们面临重大抉择和实现重要目标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如果说,在面对金蛋(产出)与鹅的健康和幸福(产能)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我们就能实现真正的效能。对于个人,团队,亲子关系等,一切皆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