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挫折教育,初听就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自己成长的过程也经常听到这个词汇,但是呢,我却不怎么认同。
百科是这样定义挫折教育的: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翻译成人话的就是:就是让孩子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挫折,从而激发潜能,达到切实学会知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
这个方式是否正确,就不用多说了。
一个教育理念能被提出来,并多年被人提及,自然有他的可取之处,而且也肯定有成功的案例,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其不认同。
因为,所谓达到教育“好”这个目标如果是山顶,那么挫折教育就是A路。
A能上去不代表B不可以上去,同样甲能从A上去,不代表乙也能从A上去。
反对任何想要一招鲜,吃遍天的教育方式。
人都想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法,但是仔细想想,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性格,智力,等可能一样吗?
所以压根就不可能存在所谓“万能的教育的方法”,万能也就是最大的无能,什么都可以也就是啥都不可以。
永远不会有一条适合所有人的路。
再说回挫折教育本身,为什么家长爱提及挫折教育呢?
因为固有观念,家长们认为:比起自己小时候吃过的苦,现在的小孩子如同蜜罐里出生,要什么有什么,玩具,衣服,吃喝应有尽有,别说吃苦了,就连家务都没做过。“
所以就理所当然的认为:“现在的孩子就是挫折太少。”
更有甚者认为:“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诸如不好好吃饭,不听话,甚至于轻生的行为,都是因为挫折太少。”
没有经历过“苦”,所以自然不知道现在生活的甜。
因此,也就理所当然的把“挫折教育”奉若神明,孩子错了就是指责;你不好好听话,我就不给你买玩具;你不好好写作业就不许出去玩;你看人家小明都考98分,你才考70分;你看你哥哥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可以如何如何,等等。“
于是完美的把”挫折教育“变成了”惩罚教育“。
也就是说大多数家长挂在嘴上的”挫折教育“,只有”挫折“,只有”惩罚“,唯独没有教育。
家长为什么乐于这样呢?
1简单,一顿操作就可以让孩子无话可说。
2有效,通过威胁可以让孩子眼下立刻达到自己的要求。
于是孩子要么自卑了,要么叛逆了,要么讨好行人格,要么17岁跳桥了。
小孩子真的就没有挫折吗?
这个问题就好比老一辈说我们年轻人,你们现在出门坐车,吃饭外卖,左手IPHONE,右手电脑,就连买衣服都不用出门,你们有什么烦恼一天?抑郁个哪门子啊?整天喊压力压力,有什么压力?
可是我们真的没有烦恼和压力吗?我想正在承受着工作,家庭,生活,人际交往,多维度围剿的你,一定有说不完的话。
孩子也是同理!
比如我在小区见到过两个大人在说话,孩子在玩沙子,其中小一点的女孩子想玩大孩子的滑板车,但是大孩子拒绝了。
于是小孩子很沮丧。
被拒绝,请问这不是挫折吗?我们成人所谓的挫折,大多不也是与人有关吗?
小孩子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自然会向自己的父母求助。
于是就对她妈妈说:”哥哥不让我玩滑板车“
这时如果是挫折教育,父母就会明白,这是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才是主体,会引导孩子去认真的再向大孩子说一次,孩子如果不会,自己都可以亲子示范一次,或者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玩具交换,即便大孩子最后不同意,也可以因此让孩子懂的别人的东西,别人有权利决定让不让你玩,你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东西,世界不是必须围绕着你转。
这才是挫折教育的真谛,即以积极的态度寻求解决办法,比如再试一次,即便未果也至少曾积极的尝试过。
而大多数爱父母是怎么做的呢?
①直接去给小孩说:”让妹妹玩一下吗";你看你这么大了,也没说让让妹妹。
②通过他母亲,然后达成让自己女儿玩的目的。
③哥哥不让你玩算了,妈妈回头给你也买一个。
④那有啥好玩的?不玩就不玩了,女孩子不玩那个。
⑤哭什么哭,给你买了那么多玩具不玩。
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大人亲自下场,后果就是无论后来孩子多大,只要母亲不在,他依旧还是无法正面挫折,而且母亲如果只是斥责孩子,那她以后就会更倾向,遇见问题也不告诉自己的妈妈。
不让孩子自己面对,不引导示范给孩子看,亲自下场哪里是教育嘛!只是这样更简单罢了。
要知道鼓励才永远是教育的核心
越被鼓励的孩子才越能把事做好
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挫折抗压力
家长不过是选择了最简单的方法
用看似专业的名词掩饰自己的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