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章来源于易公教育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文章生动丰富,民风民俗及民间艺术趣味盎然、妙趣横生。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自己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通过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汪曾祺所写的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赏析他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洋
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
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思路:读文本——说风俗——谈鸭蛋——品语言——爱家乡——善反思——写真情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自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及作者情感。
4、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四、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要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设计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当变化,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教学设计的第二点在于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思考,文章中有部分词句是必须掌握的,可以考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可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力求能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大家都预习过,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2、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词。
(2)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