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聊发少年狂,让我在风烛残年的时候来一场温文尔雅的爱情吧。
——题记
废话不多说,我开门见山:“就是今天了。”
活到九十岁这年,我想找个年少的处女,送自己一个充满疯狂爱欲的夜晚。
以上情节,出自马尔克斯的《苦妓回忆录》。本来我以为这会是一个惊世骇俗、有违人伦的故事,但我真的是小看马尔克斯了,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常常能给我们读者来惊喜,《苦妓回忆录》无疑就是一本这样的小说。
《苦妓回忆录》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岁月、孤独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有着九十岁高龄、靠着退休金和在一家报纸写周日的专栏勉强度日的老人。在他九十岁生日那天,他想送自己一件礼物——找个年少的处女,送自己一个充满疯狂爱欲的夜晚。这突如其来的爱欲很执着,任性的老人给他当年相熟的一个老鸨打了电话。那天晚上,主人公如愿走入一个妓院的房间,躺在床上的是一个赤裸的、全身汗光粼粼的十四岁少女,温柔热烈如小斗牛。昏睡不醒的女孩有着挺拔的鼻梁、相接的双唇和温暖的肤色,宛如初生。
但这个时候一生浪荡,与五百一十四的女孩发生过关系的他却退却了。没错,老人对这个年轻的女孩一见钟情。从此,老人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晚去与这个女孩相会,在她简陋的房间里布置上油画和书籍,在她耳边轻轻吟唱和讲解动人的诗,他吻遍她的身体但从未交合。老人改变了自己的专栏,无论是什么主题、什么风格,全部为她而写。他把每篇专栏变成了每个人都有共鸣的情书,但也因此阴差阳错地获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更加惊奇的是,这个年轻的女孩也疯狂地爱上了这个足以当她爷爷的老人。最后,小说结束于一个平和安宁的清晨——“我的家沉默而有序,正要披上幸福霞光的色彩达米亚娜(那个女孩)在厨房放生歌唱……真正的生活开始了,我的心安然无恙,注定会在百岁之后的某日,在幸福的弥留之际死于美好的爱情”。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重述一遍小说的内容,是真的觉得这个故事太与众不同了,出人意料但又似乎可以被理解。而且整部小说行文流畅,读起来又如行云流水。正如小说家厄普代克所说“读起来有种天鹅绒般的快感”一样,与其说是回忆录,倒不如说是晚年的马尔克斯写给岁月的一封情书。
爱与性的关系早已老生常谈,人们一般认为有爱无性为无能,有性无爱为纵欲,二者兼有视为爱情。虽然按照上述分类方法这个故事要算在有爱无性一类,但老人与女孩之间的爱情是不容置疑的了,因为毕竟主人公是个九十高龄的老人,有些事情不能强求。因为年龄的巨大差距,导致了在小说中性与爱的关系非常玄妙,但也正因为这种性与爱纠葛才成就了这部小说很大一部分魅力。
《苦妓回忆录》和作者巅峰时期的作品《百年孤独》与《霍乱时期的爱情》相比可能是相对比较贫乏,但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三部书是有一个异曲同工之妙的。在这三本书中,作者马尔克斯都在传递着一个想法:不是因为老了才不恋爱,而是因为不恋爱了才老了。也正如作者在《苦妓回忆录》中所说,“一个人的年龄并不是他有多少岁,而是他感觉自己有多少岁。”的确如此,岁月可以剥夺一个人的性能力,但永远不能剥夺他爱的能力。
爱情是这部小说的主旋律,但岁月与孤独也小说的一大特色。作者以回忆录的形式在描述爱情的同时穿插了主人公波澜不惊的一生——一生放荡不羁,流连于风花雪月当中,生命漫长但并没有过多的波折,九十岁的爱情是他漫长人生长河中的一个小涟漪。在行文当中,我们可以读出一种岁月流走的味道,甚至可以想象得出岁月悄无声息地游走在主人公拿着公文包上班的清晨、创作时密密麻麻的字符间和趴在风尘女子身上喘息的缝隙当中。
在小说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用口红在女孩卧房的镜子上写道:“亲爱的姑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孤单做伴。” 在老人九十岁之前的漫漫人生中,他遇到过无数的女人,但却从未遇到过爱情。他一个人住在父亲留下来的大房子里,没有婚嫁,孑然一身,孤苦伶仃,一个人写字、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回家,他无疑是孤独的。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孤独,他才造就了这场疯狂的爱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爱情把他从孤独中拯救了出来,所以他才会有这般义无反顾。惟有爱情能够将他从这漫长岁月所带给他的孤独中拯救出来,这段行将就木的爱情让他过去的九十年有了全新的意义。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叶芝那首《当你老了》:
当你年老 两鬓斑斑 睡意沉沉
打盹在炉火旁
你取下这本书来 慢慢的诵读
梦呓着你昔日的神采
温柔的眼波中映着倒影深深
多少人爱你欢跃的青春
爱你的美丽
出自假意或者真诚
但有一个人
挚爱你灵魂的至诚
挚爱你变幻的脸色里愁苦的风霜
……
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完这部小说之后,会在孤独的岁月当中重新相信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