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末和爸妈还有一个叔叔去市区购物。返回的路上,叔叔第三次接到了他妈打来的电话。
“喂!妈,怎么了?”
“到家没呀?”
“马上,还有半小时就到家了。”
“奥,那就好,那挂了,没啥事。”
“嗯,好,前天给你买的排骨别一直放冰箱,尽快吃。”
“好,我挂了。”
“叔叔,你妈也太爱你了吧!她今天给你打电话的次数赶上我一月给我妈打电话的次数了。”我吃惊地说。
“哎!她呀,也没重要事,就是问问饭吃了没,到家没之类的。”
接着叔叔就聊起了他妈妈。
叔叔的妈妈有三个儿子。
叔叔排行老大。老二是大学教授,也是系主任,平时特别忙。老三做生意,十天半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只有叔叔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忙碌。
叔叔说他们弟兄三个,有时间都会接父母去自己家里住,但是住不到三天,父母就绝对要回家。
一来叔叔他爸是一个围棋迷,在家时除了三顿饭其余的时间都和他的棋友们待在一起。每次出门超不过三天就念叨他的棋友。
二来儿子们都忙,白天基本不在家,去了反而觉得是给他们添麻烦。
叔叔的妈妈患有关节炎,所以大多时间都待在家里。尽管叔叔半个月就要回家看看,没事也经常打电话,但是老人一天除了做三顿饭,听听戏,别无他事。由于老二老三特别忙,所以给叔叔打电话的次数最多。
叔叔最后叹了一口气说:“哎,没办法,人老了,孤独 ,只能没话找话说。上次回家,他老人家给我说,邻居说她是个留守老母亲。我当时心酸的不行。”
“留守老人”。
百度的解释是,那些因子女(全部子女)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在家留守的父母。从户籍类型来看,留守老人群体以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为主。
可是叔叔妈妈的三个儿子离她都不远,忙的时候也最多隔两三个月就会回家看望他们。儿子们家庭条件都很不错,每月给父母的钱根本用不完。
谁想,大学教授、商人的母亲,原本应该是别的老人羡慕的对象,结果成了他们口中的“留守老人”。
因为她孤单?尽管有三个事业有成的儿子却不能经常陪在她身边?
可照这样看,我想大多数因子女不能陪在身边的父母都算的上是“留守老人”吧!
02
上大学后,除了国庆、有事,我一般都是一学期回一次家。因为嫌坐车麻烦,因为在本省,没有那种强烈的远离家乡的孤独感。
有一次我和爸妈开玩笑说:“你们要是年轻五岁也能要个二胎了。”
爸说:“你呀,上个大学,都要隔上将近四个月才能回家,将来工作要是远了,指不定多久才能见你一次。要个二胎,估计他长大了,比你飞的都远。算了,免得到时伤心。”
“哈哈哈,老爸你太逗了!还没生呢,就想到他以后了?不过你放一百个心,我将来不管去哪,都会把你和妈带在身边的。我也会努力,让你们过上衣食无忧,悠闲自在的生活。”
……
那时觉得爸爸逗,却没有明白他话里面的意思:“子女,不会一直陪在自己身边,总有一天,他过他的,我过我的。”
18岁以后,我们离开了父母的庇护,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
看着身边的人越来越出色,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我们急了!焦躁了!不断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努力,父母还要靠我们过上好的生活。
于是,暗下决心:
妈,有一天,我一定可以让你买化妆品,买衣服,不用再考虑价钱。
爸,有一天,我一定可以让你出去旅游的地方,不再局限于我们周围的几个景区。
爸妈,你们不用担心,我一定会让你们老有所依。
……
之后,我们各自疯忙。为了实现当初让父母过得好,也让自己过得好的愿望。
我们以为微信可以满足父母对我们的思念,毕竟它现在是最便利的联系媒介。
一个“嗯”、“好”,或着一个表情就可以传达一个意思。于是我们越来越依赖它的强大作用。以至于感觉每天都和父母保持着联系,突然才发现,上一个电话已经是半个月之前了。
而所谓的联系就是每天微信上干巴巴的字和表情。语音和视频几乎都没怎么用过。
我们总觉得只要知道他们过得好就行了。至于怎么个好法,似乎从来没想过去知道。
03
子女不在身边的父母是寂寞的,尽管他们有自己的娱乐方式。
每天跳跳广场舞,约几个好友打打麻将,下下棋,看似生活丰富,精神十足。可是回到家里,望着手机上冰冷的问候语,或听着电话那头简单的“吃了吗?”、“最近身体可好?”的关怀,实际却没有孩子的欢声笑语萦绕身旁,他们的生活总是缺点家的味道。
想想这样的父母和“留守老人”又有什么区别。尽管我们都不愿承认。
《奇葩说》有一季辩论的话题是关于父母提出住养老院是否该支持?
一个辩手说,大多数子女不支持父母住养老院是因为怕别人说他不孝。是受到了孝道的捆绑。
我相信,没有哪个人心里是希望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安度晚年的。我们自以为父母能养我们长大,而我们也一定可以陪他们变老,去参与他们的老年生活。
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对下一代付出的,永远比给自己父母付出的要多得多。
没有成家立业之前,我们忙,父母时常看不到我们。但这是必然,因为我们年轻,应该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我们成家了,有了孩子。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来可以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继续拼命工作,甚至把孩子留给父母自己出去闯荡。
而那时我们和父母的交流也全都变成了关于自己子女成长的话题。
这样看来,我们好像又错过了父母衰老的过程。
也许有一天,我们吃惊地说:“妈,你两鬓的头发怎么都变白了。”
妈妈说:“这嘛,哪个老人不是这样。看你那大惊小怪的样子,跟个孩子似的。”
04
知乎上有个讨论:独生子女是一种什么体验?
有人回答,“不敢死、不敢穷、不敢远嫁”。
对于大多数像我一样的90后的独生子女,父母唯一的依靠就是我们。所以我们一定保重自己,要时时刻刻关心他们,不要让他们变成“留守老人”、或着“失独老人”。这对他们是无法承受的。
对于不是独生子女的孩子,一定要知道,孝顺父母,没有谁多谁少,谁吃了亏的区别。因为孩子都是他们的心头肉。妈妈生我们的时候一样疼。
忙,是所有年轻人的共性。毕竟,工作是要做的,日子要往好了过。生活很无奈,有时我们别无选择!
不过,我们都要记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不仅是一句话,而是会变成客观的存在。
所以,不管我们的父母是有一个或着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不让他们变成“留守老人”。
希望以后的电话里能多一点谈心话,同时珍惜见面的机会,多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