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我在朋友圈里发现了公众号“写作圈”发起的30天写作训练营活动。我记得当时在申请入营前,要写出参加训练营的三个原因。我当时写的是:1、治疗拖延症;2、记录生活中有趣的事,值得纪念的事;3、用写作把生活过得更精彩。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重新拾起笔,延续写作梦想。
我本科读了四年的中文专业,但那时输入多,输出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读了不少,但是真正记录下来的感悟却寥寥无几。直到我在香港读研的那一年,接触了“创意写作”这门课时,才真正打开了写作的思路,原来输出的过程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创意写作课的杨宏通老师是一个“弃医从文”的帅哥,隔行如隔山,想必他付出了比中文系学生更多的心血,才能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起航,并一路走到了教授岗位。他的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主题,我们常见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均没有出现在他的课堂上,反而是诗歌、电影文学、报告文学、超微型小说、戏剧等占据了大多数的课堂时间。2013年初,香港著名当代作家也斯老师病逝的时候,杨老师专门抽出一整节课的时间带我们追忆也斯老师的著作,而这节课的内容,其实并不存在于教学提纲里。
作为国内来港读书的学生,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文学对于我们来说还相当陌生,在杨老师推荐的书单里,我惊喜的发现,原来香港乡村的探访可以写成有趣的报告文学,原来乘着台湾的小火车出行能完成一部自然文学作品,原来用几百字也可以完成一篇小说,结局你永远猜不到。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
所以,香港的一年,阅读得多,写作得也多,工作几年之后再回头看看那时写的文章,我突然发现自己退步了。写了太多工作上的软文,反而好久没有真正写写自己的生活和所思所想。所以,我在看到了写作训练营的第一时间,就果断报了名。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一个月,能不能顺利完成15篇1500字的文章,在9月初,都是未知数。
训练营刚开始那会,要求每天晚上10点前交作业,否则就算延期。这对于每天到家都快8点的我来说,每天可以利用的写作时间很短。于是,我选择了在地铁里用手机备忘录来写作。
每天上下班的两个小时,我插上耳机,打开手机备忘录,让自己不上网、不聊微信、不听歌,只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虽然用手机写作,修改起来不方便,但是我可以集中注意力不停地写,不纠结用词与段落,只为了把心中所想都记录下来,到家再慢慢整理。
而且用手机写作因为看不到字数的多少,所以可以不受1500字的压力限制,经常写着写着,早就超出了字数范围,给自己预留了充分的修改余地,删除不必要的废话,精雕细琢段落细节。除了十一期间的几篇文章,其他的,几乎全部创作于地铁里,好几次都因为写得太入神,而差点坐过站!
参加训练营的一个月里,我选择的话题和内容也涉及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最一开始追热点的《哪有那么多天长地久,到头来陪伴自己的竟是。。。》、《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乔任梁的痛苦,但是我们一定能做些什么》和《如果没有接受教育,现在的你会在哪里?》,到记录身边人身边事的《老板,来一份“恰到好处”的女人味》、《一个没有爱好的人到底有多可怕》、《伤离别,韶华易谢君难见》,还有重新开始写的小说《道寺岗》、《港漂二十载,恍如一场梦》和《那个要带我环游世界的人》,还有影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七月,而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安生》、《我们一直忘了要搭一座桥,到对方的心底瞧一瞧》等等,我尝试了小说、散文、影评、话题评论、小品文等多种文体,虽然每篇或多或少都有瑕疵,但是我用这15篇文章真正实现了9月初报名参加训练营时的初心,克服了自己的拖延症,记录下生活中美好的点滴,用写作让每天过得充实而多彩。
而在训练营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还想感谢这个微信群里的所有小伙伴们。大家都怀着一个写作梦想参加了训练营,每天提交了文章以后,我最盼望的一件事就是获得大家的点评,有优点也好,需要修改也罢,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我的文章就已经让我非常开心了。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年纪不同,职业各异,但是并不妨碍我们每天真诚地互评,共同成长。
训练营进入了尾声,但我重拾的写作梦想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