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系列:真气运行与艾灸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作者 | 陈山水

近代第一中医张锡纯认为只有通过某类静坐才能培补元气,一切药物及食物都无法补充元气(具体参看另篇文章)。

我们通过静坐补充元气,同时消耗元气用来解决病灶。如果通过艾灸,则是利用艾灸的特殊热能来解决病灶,节省本身元气的消耗。但艾灸的热能有一定的燥火,需要后续利用元气把其燥火也排出体外。也就是说艾灸虽然节省了一部分元气消耗,但同时也消耗一部分元气。只静坐解决病灶与静坐的同时配合艾灸解决病灶,两者相比,通过在气感敏感的真法同修上实验研究暂时表明静坐初期部分人配合艾灸效率更高些,但也需要注意相关操作事项。

通常静坐的排病过程:

1、先培补真气一段时间,

2、真气积累到一定阶段就去冲击病灶,

3、冲击病灶一段时间后把病气运输体外。(这三个阶段有时同时进行有时分开进行)

艾灸可大致分几个阶段:

1、可直接从病灶区艾灸或 可先灸命门及清理一下输出病气的通道

2、依据病灶区域变化制定灸的程序

3、病灶区结束后灸平衡的穴位神阙穴。

4、集中灸输出的经络穴位

灸的部分反应:

1、只是热感。

2、灸的位置有吸入感。

3、灸的位置有重压感、紧感、深挖感、旋入感等等

1的反应通常是非穴位或者是穴位但不太需要能量,2的反应通常是找对穴位,有时这样的穴位不是严格是经络图上的穴位点。3的反应通常是病灶反应,这些病灶区有时不是穴位有时也有穴位。

两点关联感:灸的位置点及排病气口同时有明显反应。

三点关联感:灸的位置点、部分病灶、排病气口同时有明显反应。

有关联感反应及上面2和3的反应时,则说明灸的效果相对比较好。排病气口通常在手脚,以脚底涌泉穴为主,建议脚部不压迫。(参看另篇有关排病气的文章)

对于气感不明显的静坐同修,建议集中病灶灸区及病灶最近的重要穴位固定时间,通常一个位置20分钟左右。灸完病灶区后灸神阙穴20分钟用来全身平衡。后选择输出病气的经络重要穴位,通常大腿以下,如足三里。(敏感同修可自行寻找最佳输出穴位,不用非要大腿以下)

初修建议先多灸腿部,先把排病气的经络疏通。

图片发自简书App

实践个案举例:

先命门10分钟左右;然后右肩井穴、右肩髎穴、等右肩附近穴位及右肩病灶区各20分钟左右,然后左肩井穴、左肩髎穴等左肩相关;然后膻中穴5分钟;中庭穴20分钟,中脘20分钟,神阙20分钟;左京门穴20分钟。

以上根据此同修练静功时的反应过程操作。此同修右肩为全身病灶最严重区域,自己静坐练真气运行法时,真气积累一段时间后右肩反应先开始,然后左肩。中庭穴其个人觉得堵,需要多疏通一段时间。中脘是附带重要穴位。神阙是用来平衡全身,如不平衡,后续静坐会长时间去平衡。左京门穴是其输出病气最重要的穴位,无需足三里等其它穴位。右京门穴无此现象。以上个案举例中的部分穴位不一定有普遍性,仅供参考。

上面这个个案所用为4cm直径及5厘米直径的粗艾灸条及雷火艾条。

粗艾条也需尽量对准穴位,稍偏移则效果大大降低。

神阙穴用来全身平衡,灸身体左右病灶及左右穴位时也要考虑平衡。

艾灸重点是一次灸透,灸透的意思是保障一定的时间让热能循环一周,回到丹田。可一直长时间灸少数重点穴位不用换穴位,完成一个循环。和一些练真气规律一致。

有关艾灸的禁忌请自行查看专业资料。


特别注意:艾灸中的燥火的排出及后续需要多方面平衡,否则后续静坐花费较多时间解决,将得不偿失。艾灸中的燥火易伤肾水,肾水弱者及儿童慎用暂时有效不代表长期适合。

所有一切外在助力,包括食品、艾灸、热敷等产品可能只适合部分阶段,部分人群。

长期类似使用产品者,可能貌似身体健康,但皮肤暗淡,情绪不稳。

其它不当养生方法者,可能短期内调病效果显著,无法长寿,情绪不稳。(一个好的养生方法掌握不当,也可能如此

一个好产品好方法的暂时衡量标准是长期心平气和,情绪稳定。

重点是客观地看长期,看阶段,如三个月一评估,看大趋势。(当然有些潜在危重者可能需要先考虑短期效果然后再考虑长期)

好方法也有短暂的情绪波动。



仅供参考。

图片发自简书App


欢迎转载,请勿増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