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啃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10讲》第九讲“道德教育”,我才慢慢回过味儿来,原来,道德的发展是如此的宽泛!
一,道德发展可以等同为自我发展或者自我完善。
1.一个人内心有成长的愿望,有追求,这就走在道德发展的路上了。
2.有积极的自我肯定意识并付诸于行动,要帮助他人的愿望并付诸于行动,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状态也处在道德发展的路上。
只要动起来Doing,而不是待在那里空想Being,就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魏智渊老师说,成就形成自尊,而自尊又是发展的起点,发展反过来强化一个人的自尊,强化自我肯定,这就是走到了道德发展的路上。
自我肯定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活动,来自于学科学习,来自于运动,来自于他人交往之中。
这么多的赛道都能让一个人获得自我肯定,悲哀的是,我们在课堂上只会用单一的判断标准——成绩给孩子贴标签,岂不悲哉?!
二,道德还可以从咱们东方的哲学逻辑抽丝剥茧。
1.一个人的生命朝上走,朝积极的方向走,就是生命最好的样子。
2.生命在某个方面、某个赛道是向上的,得到肯定的或者有成就感的,那就会产生联动效应,其他方面也会随之变好,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这可以用一个字“光”来概括——要努力让孩子的内心有亮光照进来,能被肯定,或者学业上取得成就,或者在关系中被认可。
这种光可以转化为内心的力量,让他有精力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让他找到更多的自尊。
如果找不到那样的光,孩子内心缺少力量,找不到他的自尊,就只剩下自卑了。
若自卑太多、太强,累加起来,会导致孩子和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的关系,会产生不安全感。
于是,他会用遮掩、撒谎、攻击、满不在乎的态度,把自己包裹起来,与这个世界做对,这个让他不信任的、感到不安全的世界做对。
三,道德发展与自尊深度关联。
惩罚孩子不等于贬低孩子,惩罚应该与接纳孩子相结合,与关爱他相结合。
因为教养孩子的根本问题是唤醒他内在的自尊,而一个人的自我感受、自尊是道德的源泉,也是道德的终点。
这就是魏志渊老师所说的“道德发展与自尊应该深度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