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学了一篇文章,里面说到了这个标题的主题,最近盛行的“躺平主义”,真的不是个例。我们总是会莫名其妙的“丧”,原因说不清道不明。所以失去热情,总想躺平。听完这篇文章,今天是一个大雨天,在去教室的路上,有撑着伞,顶着风,在校园跑的同学,我把伞撑的很低很低,好像要迎合低落的情绪,掩盖脸上聋拉的表情。直到我走着走着,我看见地上有一只鸟,慌慌张张的不停的跳啊跳,我知道它是因为被雨水打湿了翅膀,想要飞却飞也飞不高。它慌张失措,惶恐不安,想要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或者说就算一个“避雨”的地方也行啊。可能由于人类的自大,可能由于打着伞的骄傲,但我也只是想关心一下它会跳到哪里,还想把它抓住,然后把羽毛擦干,然后这样它就可以飞起来了。我跟在那只鸟的后面,反而发现它更慌张了,它跳一跳几步就试图想要飞起来,一次一次,可都没有成功。就在我快要接近它时,它突然奋力一搏,有点颤颤巍巍地飞到了最近的一棵树稍上……
以下是今天课文中韩老师说的一些话,摘录共勉:我们常说真正大的变化常常是悄无声息的,因为它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稀释了我们的注意力。也许20年后我们回看今时今日发生的一切,大家会说:哇!原来我们经历了那么大的一个变革。物质世界悄无声息的变化,也在默默改变着我们的心理状态,所以今天我们要读的话题就是:你知道吗?不知不觉间,我们变了。
"blah","b-l-a-h, blah"。大家可能在影视剧中经常听到外国人说:"blah, blah, blah",这个"blah"是口语中的一个语言符号,没有实际意义,它就相当于是一个省略号,用来指代那些需要快速跳过的、没必要详细说的话。但标题里的"blah"不是这个意思,它是指一种情绪状态,它表现为「百无聊赖」、「无精打采」,甚至有些「隐隐的不满」,总之就是「一种难以名状的低落情绪」。那可能说到这里,你已经在中文里找到了一个能够来形容这种状态的词,那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丧」,同样作者也在英文当中为这种情绪找到了一个名字是"languishing","languishing"是"languish"这个动词的现在分词作名词。"languish"什么意思?
一个英文单词看似在不同的语境里能够翻译成不同的中文词儿,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它的那层模糊的大意,你掌握了这层大意,以后你在不同的句子里看见了这个单词,你会发现它不过就是换了件衣服而已,你不至于不认识它,所以模糊记忆对于记单词的效率是更高的。
那回到"languish"这个动词上来,它的大意就是:人或者物体越来越弱,生命力衰减的那样一个状态,至于它怎么翻译?就要看具体的语境和搭配了。比如你看见这么一句:"plants languish in the desert"(植物在沙漠里越来越弱),那就是「枯萎」的意思嘛!那再比如"languish"有一个很常见的搭配,形容一个人"languish in prison"(在监狱里很虚弱),越来越没有生命力,意思就是这么一个意思,至于怎么翻译,就看你的中文调度能力了,你可以翻译成「受牢狱之苦」,也可以翻译成「在监狱里备受煎熬」,等等。
我们现在知道"languishing"就是形容了现代人普遍呈现出来的一种越来越没有精气神的一种疲态,置换到中文里不就是我们挂在嘴边的「丧」这个状态吗?所以标题的意思连起来,就是:那种你一直以来感受到的低落情绪,名字就叫做「丧」。
那「丧」都有什么样的表现?有什么样的后果?那怎么来应对这种情绪呢?接下来的正文,就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首先来看第一段。
最后这句话写得非常地美,我们把两个表达再读一遍来回味一下:"give voice to quiet despair."(给无声的绝望以表达的出口)、"light a path out of the void"(点亮一条走出空虚的明路),这两件事情就是社会学家凯斯提出"languishing"这个概念的初衷,也是我们选择这篇文章的原因。
读完这篇文章特别想问大家一句:"Are you languishing?",如果答案是"No.",那我就觉得很好,给你鼓掌。就像朋友见面都会问一句:「你最近怎么样?」如果对方很轻松、很爽快地回答:「挺好的!」那一瞬间,你会觉得特别地明亮,就感觉这个人身上发着光,甚至能感受到那种温暖。
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首先我觉得不用慌张,这不是什么大事,而且就像作者说的,很多人都跟你一样,包括我,所以你不是孤军奋战。知道很多人跟自己一样,这一点本身已经是一种安慰。
那这两年开始流行一个词,叫做「情绪价值」,那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能让人感受到美好,给人带来正面情绪的能力」。人们越来越丧,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生活中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少。家庭原本是「情绪价值」最主要的来源,而远离家庭跟父母之间的价值差异等等,各种现实掩盖了家庭的情绪作用;而伴侣、朋友这些后天产生的人际关系,原本就充满了不确定性;那工作就更不是「情绪价值」会存在的地方。寻找「情绪价值」,也许是我们对抗丧的一条途径。
我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篇心理学的文章,他问了一个问题,大意是:你的生活里有没有这样一种东西,它是你情绪和幸福感的稳定器,无论你经受多少情绪的动荡,总是能不断回归到这个东西里,从它那里获得你需要的能量;换句话说,大概就是这个东西能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情绪价值」,成为你的归属。这个东西是什么?我想答案是不一而足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家庭、朋友、伴侣,它也可能是读书这样一个活动。有人通过读书,获得持久的喜悦和自足;有人养宠物,从小猫、小狗的身上获得平静;也有人有自己真爱的电视剧,一遇到挫折就看一遍,心情立马阴转晴。那当然以上每个东西在提供「情绪价值」时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各不相同,但都不失为一个可靠的答案。
我们的人生需要这样的答案,需要去寻找幸福感的稳定器,去建立「情绪价值」的来源,摆脱"languishing",从空虚当中走出来,这大概率会是一场自我的营救。所以如果你觉得丧,不妨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我的生活里有没有这样一个东西,藏着源源不断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