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写作团129|对于学习的反思

2017年吸收了很多新的认知科学方面的学习方法。
对于学习的本持理解,有了更新一步的重构。

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习之前,知识在你与导师之间,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所以,预习的作用,就是要在导师展开论述之前,对可能提及到的概念,第一种自己先扫描在大脑当中。
使自己有一个初阶的印象,有一定量的初级素材在心中,
而且对一些简单的概念,形成第一次自己的大脑的印象重构。
这种重构,可以是以类比代入的。
比如,要想入门网页设计,里面可以会设计到CCS,HTML,数据库的概念。
可以将这些概念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先结合。
想象要将一盘菜色端给客户享用,那么数据库在后端,HTML是前端,而CCS是面子。
在学习企业财报分析的时候。
资产负债表是底子,利润表是面子,现金流量表是日子。
有了类比,可以让自己原来的大脑系统,在别人讲解前,先有一个草稿成形。
而且通过联想或者关键字可以在大脑稍为费力就钓起并连成逻辑。
这是对学习素材预加工的过程。

跟导师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理解。
这是一种将草稿定稿,形成初级认识表征的过程。
老师会将整个概念的来龙去脉,本质导向讲求清楚,
如果这个导师,上来不谈本质,只讲方法的话,可能短期来说,是省时间的。
但是,长期来说,没有明白到实质,就不会有后来基于这个“元知识”的推理和发散。
最后,还是没有学懂内里的逻辑,
学到了套路,而没有心法,反而最后还要回归到本质去重新再学。
那么,还不如一开始就找个好导师,帮你直击本质,化解知识阻塞。

学一件事情,要至少留出两至三倍以上的冗余时间。
犹其那些你从来没有学习接触过的领域,每每都是乐观估计,导致大脑总是认为给予自己的压力不够。
而拼命到处开课。2017年,有不少的课程,自己是买了而根本没有去学。
我想,这是每一个终身学习者,必然会经历的阶段。
正是有了这种经历,以后在选择的时候,就会为自己设置更高的FILTER。
比如,不是精品的课程的导师我连看都不看一眼,
这个老师的课程,如果只是将三手、四手信息重组列表,而不是自我合理重构,直击本质的,通通不选。
哪怕上面的介绍写得多么吸引,哪怕上面有多少大V去推荐。
最后,你连打开都不打开,有什么作用呢?
一年来下,只有永澄老师和阳志平老师的开智社群,一直在为自己的底层认识提供新的养料。
不是说普通书不好,也不是说普通老师不接地气。
但是,如果你连自己接受的东西,都不知道源自哪里,如何变迁,当时的背景与结构如何。
那么,很可能,又会中了出版商或者宣传商的圈套。
买买买之后,又是一沦空虚,花了时间学习,又总是记不住。
我很同意知乎学习大V小熊熊HOWIE的方法。
无论任何课程,仔细咀嚼后,再用自己的话重构一次,
再以作者的角度,尝试自己重构一次目录与子目录。
反而才是更有作用的方法。费曼技巧,在任何年代都不过时。

最后,写卡片与增量阅读。
以前,拿起一本书,一旦不读完,就觉得自己好像没有完成一样。
到现在,一本书看不完,一点也不紧张。
因为,在目录的引导下,我己经可以按图索骥地补充自己的想要的东西。
而不是所有的照单全收。
哪怕是看不完,用10分钟看几个自然段,也至少能收获一、两个元知识点,
制成卡片,一旦检索的时候,即可马上拿出来。
对于好的公众号文章,统一分类,拆解,形成小元知识点。
将其全部导入ANKI神器中进行复习,
保证昨天的努力,不至于白费。
增量阅读的方法,方便短时记忆转变成长时记忆。

每学一样新的东西,都要配以慢速回放与学懂再走,并配以实际中应用为主。
很佩服“李叫兽”谈自己公众号成功之前的做法,
花两小时在餐厅中选座,就是为了实践如何使用决策树。
对自己写的每一篇文章,都要全自己做到金字塔思维,不容许有多余的论述累赘。
其实,有很多的知识点,只要在日常中留心,随时有练习的机会。
关键是,要静下来,写下来,慢慢按流程逐个逐个分析,扎实的练好。
这是在过去的自我概念中,从来都没有理解到的要点---慢才稳定。
现在,看到别人很快的出成果,出笔记,出文章。
自己心中一点出不慌乱,也不会去盲目崇拜或者称赞别人。
反而是,可以按自己的步骤来,不按别人的期待、评价来做事。
始终以自己的节奏,一个个地兑现自己对别人的承诺。
而承诺,不论是夸下海口的,还是理性思考后的承诺。
讲得出就要做到,无论有多辛苦,也不论你之前有多幼稚。
不去试着做,就马上放弃,就丧失了成长的机会。

2017年,学习的理解变化有很多,学到的方法与技巧不计其数。
但是,如果不对接到自己的系统当中,最后又只会浮于表面。
和高手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他们在很多的方面,早就己经形成正确的心理表征和本质导向。
而且比你开始动手得早,堆积了更多正确的练习量,提早进入了边际递减的曲线当中。
反观自己,似乎觉悟得太晚了。
以前总认为,差距可以瞬间超越,天赋可以让你抄尽近路,
事情你做与我做,就是本质的差距。
现在发现,那些竞争优势的积累,始于很久之前。
有些人,看起来尚在视线,但是自己能力与之对比,己经有云泥之别。
未来的竞争,更多还是在学习能力上面,
早日理解自己差距所在,早日找到本质导向的导师,早日重构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切都还来得及,就算来不及,至少我也要试错足量,让下一代不再后知后觉。
这样想来,每天没有休息,也不算什么遗憾之事。
因为,你明白要去的地方,未竞之事仍然在手上,各种问题依然存在,
那么,你其实就充满了成长的机会。
无论你是否逃避,学习依然是所有人绕不过去的一环,没有一点情理或者潮流趋势
可以改变。
早日明白它的重要性,就可以更早地构建自己学习能力圈,进行对后来者的的先觉套利。
迟来者,似乎还不至于无肉可吃。
因为对知识需求的未来增量,还有长期的所需,不断爆发,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