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一个访谈类节目,聊的是武侠类的话题。其中有一个嘉宾是武术出身,说了一些传统武术中特殊的劲力技巧,和古代的宇宙人生观。
我也算半个习武之人,比武切磋是常态。写稿前刚和朋友用海绵剑练习剑术实战,嘴巴上不小心被弄了个小伤口。
实践过,明白嘉宾讲的技巧是对的。打开弹幕,想看看其他人的评论。
没想到,弹幕七成以上是嘲讽批评的。
比如:
动手就是速度力量体能,不要听那骗子瞎说。
骗人的,你看某某嘉宾都听不下去,开始打瞌睡了。
还阴阳?什么年代了还扯这些鬼东西?
……
可是嘉宾说的明明都是对的呀!我实践动手都没有问题的实战技巧,为什么到了他们嘴里,就变成了欺世盗名的骗术?
弹幕里也有嘲讽嘲讽者的声音:
你们说的这么厉害,有本事随便把当地的一家武馆挑了呀!
除了键盘侠因素,我想还有文化自信力缺失的原因。从百年前积贫积弱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西方思维,西方习惯办事。
有的东西无意识,却是真实存在的。
比如审美,大家普遍觉得外国人长得好看。高鼻深目,有一种立体的美感。这种审美似乎没有受过谁的影响,天生就是这样的。其实,里头全是西方文明的影子。
当年外国人到天津,天津人民送了他们一堆镜子。外国人很高兴,中国人真热情。中国人很含蓄,照照镜子吧,碍眼。
高鼻深目的审美,不是与生俱来的。看看唐宋美人的绢画,并没有现代美人的特征。
时代在变化,审美如何,无可厚非。可是做学问的人,总应该了解一下变化背后的原因。
除却审美,各行各业,都以外国标准为标准,以外国肯定为荣耀。
记得有人开玩笑说:
外国孩子和中国孩子去露营,中国孩子背包用推车推着,外国孩子背着。你看,我们把孩子惯成什么样了?
如果反过来,外国孩子的背包用推车推着,中国孩子背包背着,评论方向还是不会变。你看,外国孩子从小就知道变通,中国孩子思维僵化,下一代该怎么办?
无洋不是学,有外才称尊。不敢说是我们时代,至少是本篇文章之前的中国的毛病。高鼻子蓝眼睛的洋大人说对,那才是对的。
肯定西方文化的同时,我们潜意识又把自己的文化给贬低了。同西方交响乐团比,国乐总感觉土土的。同现代搏击比,传武就是一群神棍。还有著名的中西医论战,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其实,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个疾病西医能治好,中医也能治好。对病人来说,无论中医西医,痊愈的结果是一样的。
其中所不同的是,治疗过程中中西医两家对疾病的认知及处理方法。能同时理解两套思维方式,两种科学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接受了一个观念,接受不来另一个,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相互攻讦。
西医说中医不科学,阴阳五行,和巫术有什么两样?
中医说西医不究竟,理解东西只在表面程度,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双方都不接受对方治愈了病人这个事实,只要我理解不了你,你就是错的。
在小说《大日坛城》中,谈到了对世界的两种看法:“如人的一双眼睛。遮左眼,右眼亦明,遮右眼,左眼亦明。虽然左右均可独立成像,但两眼齐看时,并不是看到两个世界,而是一个。”
两只眼睛都是明亮的,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世界。如果说百年前我们更喜欢中国的眼睛,那么近代我们则是下意识的更相信西方的眼睛。
唐诗有一首《河湟有感》: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萧关一战后,河湟地区被吐蕃占据。谁知道今天生活在那里的汉人都改说了胡人的话,还反过来辱骂汉人。
弹幕中大加嘲讽的键盘侠们,何尝不是尽作胡儿语的汉人,正站在城头骂汉人?
和西方文明不同,东方文明是越老越吃香。老头子是武林高手,老中医能妙手回春。学问也一样,典籍越老,理论越久远,越是受人重视。人们普遍认为,时代越往后越不行,越往前越厉害。
如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而西方文明,或指由此演变出的现代文明,则是发展式的眼光。时代越往后越进步,越发达。十年前的论文,早就过时更新,不能用了。更别提千年百年。
也许越老越吃香的文明,今天已经太过年轻,不再适合它了。而发展式的文明,则如蓬勃的朝阳,越发光辉灿烂。
我的一位喜欢白色的朋友说,不管了,管不了了,世界该怎么样就让它怎么样吧,我尽力了它也没改变过。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在匡那个地方遭遇危险,说:“文王去世了,可文化还传承在我们这。如果上天要让这个文化消失,那我们肯定不能学到它。如果上天不想让这个文化消失,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我管一管吧,比如写篇文章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