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要怎么活?似乎是一道永远无解的命题,或许三十而立,只想着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和力所不能及的惭愧,还无法达到“不惑”或者“知天命”的境界。
童年之伤
有的人,活在革命年代农村家庭,父母只为解决生理上的温饱冷暖,无暇给予情感关怀,学历不高,成长过程中仅有的劳力被不断索取,从此,他变得任劳任怨、沉默寡言;有的人,还未记事起,便失去了母亲,他们不曾记得母亲的音容笑貌,不曾有失去母亲的嚎啕大哭,但他们一定会有渴望母爱的迫切愿望和缺失母爱的深深遗憾,没有支撑思念的回忆,他们只能空想一个虚无的名词——妈妈;有的人,在溺爱中长大,即使成年,仍旧低能,靠着父母供养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但他却还能颐指气使,享受着小心翼翼地服侍;有的人,在有记忆的时段里失去了父亲,在母亲的坏脾气和重组家庭的夹缝中成长起来,不被疼爱、不被理解,变得敏感而孤僻;有的人,父母遇上打工热潮,成为了千万留守儿童中的一员,虽知父母背上行囊远走他乡的不得已和他乡生活的辛酸不易,却从此在彼此心中划上了一条无形的线,难以逾越……童年总为每一个人留下一道道痕,让人在成长中不断地去自愈。
中年之恼
有的人,童年虽艰辛,但本以为脚踏实地,日积月累,总会过上想要的日子,殊不知,当好时代好日子正在到来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抹去了五十岁的光环,无暇顾及七十岁的父母,从此只能与病魔抗争到底;有的人出身贫寒,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大学毕业顺利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却也逃不过沦为房奴车奴股票奴,用尽力气只为更好的生活;有的人赢在起跑线上,出生即有权有钱,顺风顺水考入行政单位,正要大展拳脚之时,一颗脑内肿瘤阻挡了前进道路,为他按下了暂停键,比起因瘤殒命的许多人,即使漫长的复健之路,他还算幸运;有的人,父母耗尽毕生积蓄供养其大学毕业,却换来终日无所事事、混天度日,最后以“养儿啃老”的故事结尾……每一个人都书写着一个故事,每个人,所思所想所经历的不同,烦恼也不尽相同,但人到中年,大多数人都开启着“上养老、下管小”的生活模式,在责任中焦虑。
晚年之孤独
因工作原因,走访一位城边村的陌生老人,老人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有一座漂亮的新楼房,豪华而宽敞,就在楼房旁边连着的,是小儿子的平房,虽不豪华,但看得出来,和楼房一样是新修的,老人就住在平房的房间里。第一次去的时候,是炎热的酷暑,老人的房间开着空调,门是锁着的,透过窗户看进去,老人安静的躺在床上,从她的大儿子了解到,老人和已经离异的小儿子同住,白天,小儿子在城里上班,晚上才回来,老人生了许多慢性病,行动能力受限,每天睁眼所见最多之处便是天花板。第二次去的时候,已是深秋,大儿子家房门紧闭,小儿子依旧上班去了,老人房间的门是开着的,老人躺在床上,在接近下午3点之时,双手颤抖地吃着枕头旁盘子里盛着的两个煮鸡蛋,鸡蛋是凉的,令人厌恶的苍蝇在盘子里、鸡蛋上、老人的头顶和身上,不断地飞舞又停留,苍蝇是因为老人在房间如厕吸引而来。与她说话,发现老人的耳朵不灵,头脑却是清醒的,她告诉我,女儿刚来收拾打扫过。故事里的老人,居住的环境不差,房子是新修的,儿女在照顾,比起在今年高温天气的加持下没有空调而未能挺过的老人,她还算幸运的,但床旁简陋的食物、房里成群舞动的苍蝇和一个人躺在床上动弹不得的场景深深地烙在了我心里。
日复一日的躺着,清醒地等待着被宣判,孤独、恐惧、无力日复一日地萦绕,当眼睛关上的那一刻,脑海里浮现的只剩白白的天花板了。
趁我而立之年
趁我而立之年,抓紧多读读书,拓宽自己的眼见,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培养更多的爱好,用心教育子女,贴心照顾家人。
就这样活吧,可以忙碌,但一定要心安与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