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电脑一直都是默认背景,偶然看见同事的个性化桌面非常漂亮,也换成了自己喜爱的梵高油画《杏花》,也算为冰冷的工作任务,增添了几分人情味。想起前段时间,手机系统升级,把我原先的壁纸改成了出厂设置,心有不甘。一番周折后,才在图片库里找到原图,又改了回来。
图象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方予以包装自己,以示他人。在电脑和手机出现前,图片只是实物,非虚拟文档,可用以装点室内墙面。外公家的客厅上方,就悬挂着古希腊风格的油画。小时和表弟表妹坐在餐桌前等开饭,一仰头就能看见几位衣着白纱,头戴花环的仙女在湖边嬉戏。当时只觉精美大气,现欲了解其背景故事,画已不见。想问询画的名字和来历,外公却早已不在人世。
不像手机和电脑壁纸,可以轻松频繁更换,能耗费时间、力气,精心裱糊一番,挂上墙的东西,岂是无心为之?大到反映主人的信仰,小到暗示所思所想,抑或某种经历。曾去过一些美国人家里做客,主人会热情洋溢地介绍照片墙。无论房间的装修风格怎样,总会悬挂一些家人的照片,从爷辈到孙辈,从婴儿到老年,一个家庭的历史变迁,就这样被浓缩在一面墙上。曾以为那是在炫耀家人,后发现实则在标榜自己——家庭观念深厚,以美国传统价值观为荣的五月花号清教徒的后代。他们是古老、保守而神明的,绝非好莱坞电影里呈现的现代、激进和科技。
此类生活细节的表达,不分中外,亦不分古今。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散文《续座右铭》中表示,他非常敬仰崔瑗的《座右铭》,并常书写,悬于家中墙壁自勉。
对于中国人,除了挂图画,还能挂文字,不过不是一般的文字,而是书法作品——另一种视觉艺术。如今,这样做的人,几乎可以猜到他已有些年纪,房间或办公室为中式装修风格、摆放红木家具,还有茶具。不过,墙上的话语,也应与主人的气质性情、行事准则一致,方能相得益彰。否则,就会变成反差巨大的讽刺,平添笑料。白居易一生高产,写诗反映民间疾苦,不愧是以《座右铭》为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修炼道德品质的大众文学家。
然而,反映民间疾苦的文艺作品,不代表能被疾苦的民间所欣赏。梵高在巴黎时,和他的一帮后印象派死党,曾不被主流艺术圈接受。他们正酝酿一场艺术的变革,不愿拘泥于贵族阶层认同的道德规范和传统美学标准,欲以绘画为媒介,反映粗犷而富有个性的的劳动阶层的情感体验。因此,他们认为买画的潜在客户是底层劳工。梵高提议,既然他们的作品无法摆进光鲜的美术馆,可以挂在平价的饭馆,只要得到劳工的欣赏,就以低价出售。这项提议,竟然得到了这群天真而落魄的艺术家的一致赞同。真难想象,梵高(Van Gogh)、塞尚(Cézanne)、高更(Gauguin)这些艺术史上,如雷贯耳的后印象派大师,竟像小学生等待老师发试卷一样,心情忐忑地坐在角落,偷偷观察那些迈进餐馆的底层工人,对于墙上油画的反应。结果当然不似画家的想象:工人们惊呼画作,纷纷掏钱买单。他们辛苦一整天,只会在意菜单的价格和桌上的食物,甚至会掏出口袋里的报纸,讨论新闻时事,也不会看一眼墙上的画。
艺术家也许永远也想不明白,还在为生计犯愁的人,并不需要艺术。想让他们买前卫的油画摆放家中,就像白居易希望卖炭翁将《卖炭翁》挂在墙上一样不现实。如此看来,手机壁纸更接地气了,至少能让没法贴壁纸的人,免费下载一幅喜爱的图案,作为“壁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