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鸟笼效应”,它的发现者是心理学家詹姆斯。
有一天,詹姆斯和好友卡尔森打赌,说:“你不久之后,一定会养一只鸟。”
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没过几天就到了卡尔森的生日,詹姆斯送了一只精致的鸟笼作为礼物。
卡尔森说:“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
可是在这之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那个空荡荡的鸟笼,客人都会问:“教授,你养的鸟死了吗?”
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
然而,这个回答每次都会换来客人更大的困惑,“那你为什么有一只这么漂亮的鸟笼?”
每次都要解释半天,搞得卡尔森烦不胜烦。无奈之下,卡尔森干脆买了一只鸟,便没有人再问鸟的事了。
可是,詹姆斯赢了,他真的让卡尔森养了一只鸟。
生活中,商家就是那个在我们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的人。
他给你大额的优惠券、告诉你穿上之后会有多美、有了这个生活会变得多方便,接着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往这个笼子中填上东西。
笼子太精致,就像商家制造的幻想太美好,我们舍不得扔掉,结果却一步步成了“笼子”的俘虏。
今年的双11,从11月1号开始,到11月11日,天猫总成交额4982亿元,而去年的数字是2684亿元,几乎翻倍。
又破纪录了。
虽然越来越多人说着“双11太套路、理性消费”,但是刚刚过去的2020年双11还是刷新了记录。
其实,购物节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一旦打开就收不住的欲望:
为了凑400减50,结果买了3000多,家里一堆为了凑单没用的东西;
“去年的衣服已经配不上今年的你”,今年也要买新衣服来奖励自己;
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胸针,再买一件合适的大衣来配,又买了一双配得上它们的鞋子;
抢到了酒店的优惠券,不用就亏大了,所以出去玩了一趟……
“剁手”仿佛是个无限死循环,衣服永远不够穿,东西永远不够用,欲望永远填不满。
你以为自己抓住了优惠政策、精打细算、理性消费,结果是在商家的消费诱惑里越陷越深。
我们每天都在努力让自己理性,而商家却总能激发出我们购物时的感性和冲动。
所有的商人、广告商都深谙于如何让你快乐地花钱,但不会管你花钱后会不会快乐。
花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辛辛苦苦赚的钱,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对待。
所以,在你还没把手“剁”掉之前,还是趁早把“鸟笼子”拒之门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