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两个关于生命的悲剧。
以上两个悲剧,让我想到了两个词:皇帝思维与恐惧滑坡
《中国哲学简史》中有一段这样的论述:所以他们(海洋国家)的社会组织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为基础,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础。由于这个原故,希腊人就围绕着城邦而组织其社会,与中国(大陆国家)社会制度形成对照,中国社会制度可以叫做家邦,因为在这种制度之下,邦是用家来理解的。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因为在同一个市民阶级之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认为某个人应当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但是在一个家邦里,社会组织就是独裁的,分等级的,因为在一家之内,父的权威天然地高于子的权威。
中国持续了2000多年的社会制度,其伦理思想或许早已刻入在生活在这片土壤上的人们的DNA上了。在很大的范围内,就形成了无数的不容忤逆的权威代表者,他们是这片领域的领主、皇帝,他们自然而然就继承了、激发了体内的皇帝思维。
“皇帝”不容亵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一言九鼎,谁若忤逆了皇帝的意志,拒绝了皇帝的要求,结局就是九十一生,甚至是十死而无一生,这是有史可鉴的。试想一下,皇帝被臣民否定了,拒绝了,他还是皇帝吗?他不是皇帝了,就意味着他的皇位被夺走,谋权后一般都跟着害命,轻一点也会被囚禁直至死。皇帝怎么能允许这样的局面出现呢?纵民不聊生、血流成河也会在所不惜。所以,历史上,皇帝多疯子,尤其是末代皇帝。
时过境迁。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没有了皇帝。但是“皇帝”却又是无处不在。
一个丈夫,在被妻子质疑、拒绝后:你怎么可以这样呢?我是这么在乎你?我为这个家到处奔波,牺牲自我,我现在还身强力壮,有能力。如果我以后没能力了,那你还不要天天骂我,如果我以后丢了工作了,你还不要抛弃我,如果你抛弃了我,我的孩子会怎么看我,我的同事、朋友怎么看我。如果这样,我不就是一无所有了、一文不值了吗,我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啊?……
一个父亲,在被孩子质疑、拒绝后:你怎么可以拒绝我呢?我这一切都是为你好啊。如果你今天不听我的话,那么成绩就搞不好,如果成绩不行,就考不取大学,如果考不取大学,就不能找到好的工作,如果找不到好的工作,以后就要啃老,如果啃老,势必会拖累我……
一个领导,在被下属质疑、拒绝后:你怎么可以不服从我的安排呢?你怎么能质疑我的决策呢?如果你质疑并不执行我的决策,那么我怎么完成我的工作呢?我做不好我的工作,就会被上级批评。如果有另外一个人像你学习怎么办,那我威望扫地不说,还要被上级撤职啊!被上级撤职了,丢了官职再成平民,那下属会怎么看我啊,会嘲讽我。我肯定会被我孩子认为是个无能的人,那我……
一个老师,在被学生质疑、拒绝后:你怎么可以不听从我的教导呢?质疑我的水平呢?如果让其他同事知道了,那我不是会被嘲笑啊,如果同事传到领导那里去,我是不是要被约谈啊。如果传到了社会上去,我还怎么走到大街上啊……
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欲望受阻后的内心的或者行动上的过激反应呢?这就是皇帝思维触发的恐惧滑坡,它的心理机制是假设推导,恐惧滑坡的程度不同,推导的程度不同,恐惧滑坡的极端不是杀死自己就是杀死别人。
与恐惧滑坡息息相关的,除了和中国的社会结构所培育出来的“皇帝思维”,还有就是中国家长的教育模式:过分放任与过分管教。
过度放任,无欲不满,溺爱无边。在生命的律动中,他没有面对困难独自去解决后获得成功的体验,势必会超级自卑。稍大后,为了让自己明白自己的分量,他就会故意惹是生非,以此觉察自己之能耐,现如此留守儿童,此等情形,颇为常见。
过度管教,打击教育,只为你好。现如今孩子背负着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重担。当孩子要和同学相约游玩时,可能会听到“你还有心思出去玩啊,你看看某某某,考第一,和人家一比,你就是废物”;当孩子要看动画片时,可能会听到“一天就知道,看电视,不知去多读点书啊,这样你怎么能考得好成绩,读个好学校,你这样以后肯定是一事成!。” 当孩子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他想去扶一把的时候,你可能会听到:“你想干什么?你怎么那么蠢,碰瓷的怎么办?当孩子喜欢上了一个女孩时被发现时,可能会听到“年级小小,不好好读书,整天想着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也不拿镜子照照自己。”……
被拒绝,总归于伤心。如若再在孩子的人格上进行攻击,就是雪上加霜,孩子表面上还是那个孩子,其实他已经是被打击的体无完肤了。长期以往,会出现两种状况:一是对内:由于经常性的欲望受阻,他就会在内心不断的否定自己的想法,否定自己的价值,为自己有欲望的想法而感到羞愧、可耻,认为自己不配有欲望,甚至会觉得自己生无可恋!抑郁多半来源于此。二是对外:把别人阻断了他的欲望,即使是正当的阻断,当成是攻击他的人,是否定他的人格的行为。错把对事当成针对人。进入了“你怎么可以……那么我……”“如果你……那么我……”的无限制的心理驱动模式;造成不同程度的恐惧滑坡。
正确的做法是拒绝但理解!让孩子觉得你和他是一个阵营的,而不是敌对阵营。当孩子作业多的时候,想偷懒的时候,肯定要拒绝,不写作业是错的,但是我们可以先进行情感认同,比如说,爸爸知道你很辛苦,爸爸小的时候还不如你现在呢?但是不完成作业是不行的!要不要,休息一下,再接着完成。比如说。孩子看电视时间过长,那肯定是要阻止他继续的,我们可以进行补偿认同,比如说,你已经看了半小时了,再看会伤害视力,不可以看了哦!妈妈陪你下两盘你喜欢的象棋怎么样?……让孩子感觉到虽然他被拒绝了,阻断了自己的意愿,但是父母是爱我的,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心理健康,从家庭开始,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