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最初的中国摇滚?
01
中国摇滚
前言:
1986年5月9日,在工体举办的纪念“国际和平”中国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拉开了中国摇滚乐的序幕。随后一批优秀的乐队和乐手纷纷涌现,黑豹、唐朝、面孔、呼吸、眼镜蛇、丁武、窦唯、何勇、张楚、张炬、高旗、罗琦、蔚华、许巍......或许在80、90年代,中国摇滚就是他们的命,他们的作品也也影响一代代年轻人。
但摇滚究竟是什么呢?
是对所有不公的呐喊?是洒脱与不媚俗?
还是和平与爱?
可能电影《北京乐与路》会给我们一些答案吧。
问:
你心中中国最初的摇滚乐是什么样的?文章末尾留言区留下你的想法。
02
北京乐与路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北京乐与路》的配乐人员名单:崔健、郑钧、秦勇、秋野、张楚、何勇、戴秦、吴彤、汪峰、张浅潜、子曰、黑豹、唐朝、瘦人、轮回、木马、扭曲的机器、夜叉、舌头……强大的配乐阵容使影片对音乐和情绪有着准确的把控,也让影片更真实的体现出80、90年代的中国摇滚。
进入我们耳朵的第一首歌是子曰秋野乐队的《磁器》。
当时的现场还没有“打卡乐迷”,乐迷可以在台下肆意的POGO。
酒吧内望月乐队癫狂的表演与台下热情的乐迷成功将我们代入喜爱摇滚现场。歌词引用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应该是表达乐队对社会中人和人残酷竞争的一种呐喊,也成功与影片中酒吧老板与望月乐队发生矛盾相呼应。
“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理解他们,接受他们啦”给摇滚乐迷
一场混乱过后,机缘巧合也促成了三位主角(平路、杨颖、米高)的相识。
此时镜头慢慢转换到隔壁桌,一对老年夫妇的无声对视巧妙的表达出当时群众的刻板印象(长发,皮衣,马丁靴;香烟,酒精,大麻:头发染的乱七八糟,不修边幅,暴躁易怒)。自由与放肆并不符合社会规矩,但这也让生活更加有意思不是吗?
影片中杨颖的部分自白
跟着米高的视角我们看到一个众多乐队聚集的村庄(会是树村吗?),听到了本片的第二首歌《光的深处》。
昏暗的房间,潮湿的地面,局促的空间,阳光沿窗框流淌而入,反倒映衬的房间更加破败。(谁能想到这是北京大多数乐队的排练室)
乐手的自嘲
望月乐队宣传照
为了五千块钱望月乐队也只得去走穴。曾经不喝跌份酒,不挣窝囊钱也被生活压的支离破碎。
赶路的途中我们听到豪迈而爽朗的《国际歌》
唐朝乐队的《国际歌》与1988年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所做的些许不同,他们对这首歌的处理堪称完美,不仅狂放,更趋理性。唐朝不为单纯歌颂伊甸园般的美好,更为表达反抗压迫的坚定和团结一心的昂扬。这种摇滚只有中国才有,只有新中国才会出现!
然而当时的中国摇滚乐可能正在黑暗中摸索,或许经过漫长的等待才能让大众所接受。
第二次《光的深处》
叛逆与反抗,追究精神上的解放与自由并不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旋律。甚至当时大多数国民不怎么需要音乐,娱乐需求本就奢侈,像《纤夫的爱》、《对你爱不完》就足以满足大多数人了。
北京摇滚乐的特色是什么?一个“穷”字道尽了多少乐队的苦涩。80、90的摇滚乐手可能经历了太多的动荡,他们生活可能会过的清苦但精神绝对清醒。他们对自己的音乐有着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并为中国的摇滚乐奠定了基础。
可是资本永远是冰冷无情的,在资本眼中并不在意你的才华,才华的高低只由既得利益的多少所恒定。在资本面前,人性也好,文明也罢,法律规则秩序道德良知,一切都会被无情地践踏得灰飞烟灭。
在平路受到唱片公司的讥讽后,心如死灰的他抱着一个女子疯狂的ml以宣泄自己的压抑。当面见父亲后又碰巧看到杨颖的劈腿再加上求婚被拒以及李逵的丢失,每一件事逐渐将它推入崩溃的边缘。
被资本欺骗的前辈又有那些?
鲍家街四十三号的《晚安北京》想起,汪峰感性的歌词或许提前就预示了平路的死亡,米高的宣判,李逵的倒地。
吾是说好了,桥归桥,路归路,各走各方。汝是争论过,出污泥而不染乎,品格高尚,却原来是挂羊头卖狗肉,连你也男盗女娼,咦!为何不再三思量,你认命了吧!
最后平路近乎哀求的声音或许是影片最为煽情的片段了。
影片最后《回忆之前忘记之后》的响起:“点点滴滴往日的眷念,寻寻觅觅又再回到我的身边。苦苦安顿抚平的回忆,骤然散落一如繁星的碎片。”这首歌就是影片最好的总结了吧!
本文以配乐顺序描写,影片的故事其实还映射了滚圈的一些事,再此不在剧透。
附《北京乐与路》歌单:
《磁器》、《永恒的小夜曲》、《活者》、《光的深处》、《纤夫的爱》、《你也来了》、《月亮代表我的心》、《晚安北京》、《回忆之前 忘记之后》。
注:
该影片并不是纪录片,其反映出来的摇滚可能并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