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清清
01
周日下午我督促7岁的咪咪去跳拉丁舞。
咪咪:“妈妈,我不想去。我想在家,我想你陪我玩游戏。”
我:“妈妈知道你不想去,但是你要去哦。妈妈也知道坚持做一件事情真的很不容易。所以妈妈很佩服你一直以来的坚持。等我们跳完舞回来后妈妈再陪你玩,好吗?”
咪咪不太情愿地换完舞服,心里有点抵触。我看到她在小黑板上画了一个哭脸,然后写下“不开心”和“不高兴”六个字。
我很欣赏她这么会觉察及关注自己的情绪。同时,我觉得这是引导她更好地识别情绪的好机会。所以我决定用这个机会继续引导她发现更多的情绪词,于是我说:“咪咪,妈妈看到你此刻真的挺不开心的。除了不开心,你还能说出其他的情绪词吗?”
“伤心、难过。”
“很好,还有吗?”
“委屈、无奈。”
后来我们一起补充了下面这些负面情绪词:伤心、难过、委屈、生气、愤怒、无奈、大怒。 走出家门时,咪咪已经能开心地和我谈其他事情了。
看见情绪,为情绪命名,情绪就会消失一大半。掌控情绪是不是很有趣,同时也很有必要呢?
02
奶奶从小照顾咪咪长大,虽然在一起时经常拌嘴,但是离开时咪咪却又非常思念奶奶。
前两天,奶奶因事回了老家,两周后再过来。奶奶走的第一天晚上,临睡前咪咪因思念奶奶而难过地哭:“妈妈,我好想奶奶。奶奶为什么留下我回了老家。我不要上学了,我要回去老家找我奶奶。奶奶又不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要离开我那么久?”
咪咪抱着我,伤心的同时,还隐隐透露着对奶奶的不满和抱怨。不懂得处理情绪的父母,也许就会跟孩子说:“不要哭了,哭了奶奶也不会回来,哭多了对眼睛不好。你也不可能不去上学的,你就不要胡思乱想了。”
但是我在6Q教育经过系统的亲子课程学习修后,处理情绪的模式却有点与众不同。
我抱起咪咪,让她坐在我腿上。我轻轻抚摸她的背:“妈妈知道你真的很想奶奶,想奶奶是很正常的哦。哭一下会舒服一点,是吗?你爸爸小时候,爷爷离开家时也会哭,你和爸爸小时候是一样的哦。妈妈看到你是一个情感很丰富,很爱奶奶,很有爱心的孩子哦。等奶奶回来了,我们要更加多地爱奶奶,照顾奶奶,好吗?”
咪咪在我的抚摸下,五分钟后逐渐停止哭泣,平静地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起床,咪咪想起奶奶的事情,又伤心地哭了:“妈妈,看来我今天不能去上学了。我担心我在学校想起奶奶时会难过地哭起来,我不想同学们看见我哭。”
我用了同样的方法,轻轻抱着她,重点放在强调她是一个情感丰富、很爱奶奶的孩子上。 “妈妈真的很为咪咪骄傲。我家咪咪真的是情感很丰富,很有爱心。妈妈觉得,去了学校,有好朋友陪着玩,可能就暂时忘了奶奶的事情了。当然,也有可能想起奶奶的事情,心里有点难过。难过就难过咯,很正常哦。如果不小心哭了,就哭了咯。妈妈觉得很正常的哦。”
咪咪止住哭泣后,我问她:“你现在觉得怎样?”
她笑着说:“我哭是很正常的,想奶奶也是很正常的。因为我很爱我的奶奶。”
我很欣慰,她对自己情绪的感受力和掌控力越来越好了。我出门前,她已经能开开心心地躺在爷爷身边,向爷爷介绍她的新玩具,并已经收拾好书包准备上学了。
03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是由美国的约翰•戈特曼教授,联手韩国崔成爱老师及赵碧老师共同著作的一本书。本书介绍了情绪管理训练的重要性,及在韩国推进这种情绪管理的实践。
研究表明,一个在4岁时接受过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在他八岁时,阅读和数学成绩均会比同龄人高出许多,甚至IQ值也会提高。[1]
现代社会也越来越形成一种共识,一个人能不能过得幸福快乐,比起IQ,EQ的作用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孩子有情绪时,在生命的最初,他只懂得通过哭泣、发脾气、摔东西等行为将其表达出来。此时,如果父母不懂他的情绪,认为这孩子就是爱闹、爱作,故意打击他、忽略他,那么孩子的内心就会很不安和彷徨。
为了进一步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可能更声嘶力竭地闹。如果家长继续不理解孩子,甚至对孩子打骂或大动干戈,孩子就可能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变得消沉,从而认为自己不被爱、不值得被爱、自我存在感薄弱。在以后的生活中无法相信他人、无法尊重他人及自己,从而形成我行我素的恶性循环。
相反地,如果孩子因情绪而出现哭泣、发脾气、摔东西等行为时,父母能读懂孩子的情绪,能接纳和包容孩子,那么,亲子关系就会越来越圆满,孩子就越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找回平静。
如果孩子在父母的协助下,能进一步学会逐渐用更准确的言行表达自我情绪,了解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适当的,那么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获得更高的自我价值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试想一下,一个拥有低自我存在感的孩子 VS 一个拥有高自我价值感的孩子,哪个孩子更容易感觉幸福快乐呢?相信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愿我们都能成长为有能力读懂孩子情绪的父母,协助孩子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此之前,也许我们得审视一下我们自身:我们拥有读懂自己的情绪、掌控自己情绪的能力了吗?如果没有,赶快行动起来吧。
父母学习成长一小步,孩子健康成长一大步。
(本文图片来源6Q教育)
参考文献: [1]约翰•戈特曼,崔成爱,赵碧.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1-10:前言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