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的始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俗话说:“秋后一伏热死人”,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末伏的到来,意味着由夏入秋,由闷热渐凉爽。但是又由于刚刚立秋,秋老虎依然肆虐,所以末伏时节早晚虽然比较凉快,但是白天阳光依然强烈,防暑降温工作不能松懈,保健养生也是有讲究的。
此时,暑热容易耗气伤津,养生当以解暑清热祛湿,健脾益气扶阳为主。
头伏饺子二伏面
三伏烙饼摊鸡蛋
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进入末伏,难熬的伏天进入尾声,天气开始转凉,简单方便的烙饼成了备受欢迎的食物。
烙饼无需水煮,也不需要过水,各种可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最小。烙好的大饼有油有面,鸡蛋中还有高蛋白,营养那是杠杠的。
另外,烙饼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受热均匀,温度不会过高,热量从外向内渗透,有利于避免B族维生素的流失。
末伏养生
解暑:谨防秋老虎
虽然已经立秋了,同时也到了三伏天的最后阶段,但“秋老虎”可不能小觑。此时天气依旧闷热难耐,必要的防暑降温措施仍旧不能少。
不过,降温解暑也要有度,可以继续使用空调、电扇、凉席等降温设施,但是要把握好度,不要盲目贪凉,空调可设定在26℃为宜,夜间最好关闭空调,同时要注意保暖,以免着凉。
由于暑热最易伤心,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此时,应避免过度疲劳,提高机体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和对“秋老虎”的抵御能力。
末伏养生
清补祛湿
末伏清补,以健脾利湿为主。
中医讲“湿气通于脾”,所以健脾也是末伏养生的重要环节。末伏时节养护脾胃,可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三个穴位,每天各按100次,能够化湿、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健脾益气,可以适量多吃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可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芡实、山药、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红小豆等豆类,也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要特别注意的是,吃扁豆时一定要煮熟煮透,直到颜色不再翠绿为止,否则会引起食物中毒。
末伏养生
坚持艾灸
末伏是三伏天的最后一伏,此时天气忽冷忽热,忽风忽雨,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
此时人的抵抗抗力降低,容易感冒生病。所以,末伏养生,除了日常预防,坚持三伏灸祛湿寒同样重要。
我们都知道,三伏天艾灸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三伏天利用大自然阳气升发到最旺盛的时机,结合艾灸和人体自身的阳气,三阳相加祛除体内的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
所以,在末伏里,我们要继续把握这个关键时机,坚持将三伏灸进行到底。
>>>>
艾灸关元,大补元气
秋天艾灸关元是一个古老的养生传统,古人认为关元穴是藏精之所,艾灸关元不仅可以理气和血、培元固本、补气益精,还可大补元气。
秋天艾灸关元穴,是顺应时令变化、调和身体内部阴阳之气的绝佳机会。《扁鹊心书》也说:“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秋灸关元,有事半功倍之效。
末伏正处于夏秋之交,抓住这个特殊的时期坚持做好三伏灸理疗,防止将夏天的湿邪带至秋季、延至冬季,为下半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取得冬病夏治的伟大胜利!
艾灸保健穴位:神阙、关元、中脘、足三里
神阙穴
神阙即肚脐眼,顾名思义,就是神仙居住的宫殿。可见,该位置何等重要。经常护理此穴,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迅速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
关元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能很好的促进肠道功能,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肠胃不好、宫寒的女性,更适宜经常灸此穴位。一般有宫寒的女性,最好坚持半个月以上的护理,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足三里穴
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开1横指即是。中医有句话,“长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这是一个补的穴位,帮助女性容光焕发,精力充沛。
中脘穴
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此穴主要管理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经常食欲不振、目眩、耳鸣、慢性胃炎的人,可经常护理此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