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周的一次直播课上,我请一位学生连麦回答问题,这位同学惊到了我,因为他很真诚地说,“老师,记这个东西在临床上有什么用?”
这么多年,第一次有人在课堂上向我发问,我们学的知识有什么用?从小到大,我们常常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却很少去探究知识的由来,以及知识与我们此时的生活、未来的工作之间有何种千丝万缕的关联。
我回答了他的问题,更对他的这种“功利性学习”大为称赞,倡议班上其他的同学也要养成这种学以致用的思维,如果我们用心,一定会发现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它的用武之地。
此外,如何适时、适度地在基础课上联系临床,如何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力,是我们作为老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2.前两天,表妹带她的孩子来我家里玩,女儿表现得很热情,陪着小妹妹画画,玩玩具,爱护有加,临走时还把自己的一盒水彩笔送给小妹妹。
这真是太让我惊喜了,因为几个月前,女儿还因为我擅自把她不用的玩具小车送给这个小妹妹而闹情绪,并且小妹妹之前来我们家里做客的时候,她表现得不是很友好,自己的玩具不愿意分享,也不乐意和小妹妹玩耍,为此我很是苦恼,觉得女儿太小家子气,不懂合作,缺乏爱心。
当我还在苦思冥想却一直没有找到对策的时候,惊喜就这样发生了,或许成长总是这样悄无声息,只要教养的大方向和原则是对的,有时候偶尔出了偏差也不用一惊一乍,上纲上线,要始终看到孩子真善美的底色,相信孩子自我纠错、自我完善的能力。
3.记得我小时候,课本以外的书都被称作“课外书”,被老师和家长视作洪水猛兽,那时候没有反叛精神,所以读的书很少,读的最多的就是“优秀作文选”。
后来,“课外阅读”被还以清白,阅读的重要性成为社会的一大共识,就连《哈利波特》、《射雕英雄传》都被教育部写进了中小学必读书目里。
有句话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我女儿今年9岁,像她这个年龄的孩子,从小都是被国内外优质绘本和故事书喂养大的,精神世界极其丰富,阅读对他们来说那可是童子功啊,所以在女儿面前,我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总被嘲笑。
作为家长,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随着孩子不断长大,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刻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只有永远保持学习的心态和状态,才能在精神世界里和孩子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