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弦的雷3
一些老年人嘴边的话,“我吃的盐比你们吃过的饭多”,“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多”,云云,我们耳目能详。事实上他一生走南闯北的确见多识广,在周围人群里有口皆碑。事后,人们回忆,老屋一直有土灰颗粒掉落,承重檩粱会发出各种微弱断裂声响,如同阴险地发条机关,断断续续不绝于耳。老房子都是这样,在所难免,没引起人的注意。倒塌前一天,土掉的特别厉害。因为房屋倒塌瞬间,而房间内相对封闭,导致里面的空气受到压缩,于雷和表哥表哥坐在窗台,幸运被推出窗外,逃过一劫。如果夜间,必在睡梦中毙命。做为一家之主的爷爷,未能及时发现并警惕或采取措施,这简直有损他一世英名。
其实没有人怪爷爷,这只是受到当时条件限制。这座古老的城市不仅历经沧桑岁月,且饱受战火摧残,经历了日本侵略战争,解放战争,日本侵略战争时期,经常空袭,很多人家建有防空洞,石头垒砌,坚固无比,普通人家建在地下,也有的人没有建造的,几家共用一个防空洞。空袭警报拉响后,人们立刻躲进去。成群结队的飞机多的像一群群麻雀,嗡嗡飞过,一颗颗炸弹投下来。炸弹落在地面上,威力巨大,地面会被炸一个大坑,所以,躲在防空洞内,也只是保护里面的人免受炸弹爆炸力形成的冲击波和碎弹片的伤害,如果炸弹恰好落在正上方,无论多少坚固的防空洞,里面的人也难逃灭顶之灾。
听奶奶说过,有一次,空袭来临之际,时间仓促,一家人来不及往外跑,只能躲在屋子里的床边,炸弹一声声巨响,地动山摇,窗户玻璃被震碎,落在爷爷身上,当时还不到十岁的爸爸吓得哇哇大哭,被爷爷粗暴地呵斥。许多人的家园都在战争中也受到战火的毁坏,于雷家的老屋有一面墙被炮弹炸塌,生活还要继续,房子是一家老小遮风避雨的栖身之所。谁知道战争何时结束呢,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建房子,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不是简单的事。即使是简单的修缮也是难题,去哪里找这么多建筑用砖石呢?人们相当聪明,就地取材,大明湖中的淤泥成了建筑材料的首选,人们由湖中挖出淤泥,用车拉回来,制成泥坯,晾干,然后和上粘土用这种泥胚以及碎砖石垒砌起来,外面抹上白灰,到也还算坚固。因为墙壁较厚,冬暖夏凉。
,直到今天,这条街上依然还有这种房屋。
在后来,日本战败投降,解放的战争即将打响了,八路军首先以火炮轰城,作为即将攻城的前奏,待城墙上的守敌,晕头转向,士气低落时,正式的攻城才刚刚开始,地面部队在炮火的掩护下,冲到城墙下,架起云梯,勇敢的攀登,第一个冲上梯子的勇士,迎接他的一定是敌人凶狠的子弹和刺刀,当梯子上爬满了人即将冲上城墙时,梯子却被突然掀翻……,
军事理论上,攻城的力量要远大于守敌的力量,攻与守的力量是三比一。
在县城东南方向的城楼,成为八路军攻城的突破口,攻防力量终于打破了均衡,解放军杀出一条血路,进入城内,国民党军队一开始负隅顽抗,明湖畔边有国民党军队驻扎(解放后建立成为十七中学),在这里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一次,一个老人对着我们一群懵懂无知的少年口若悬河,于雷家旁边的岱宗街上血流成河,简直像下了四指雨一样……,马路边上全是尸体,来不及清理,臭不可闻,国民党军官的尸体上带着手表,上衣口袋里别着钢笔,没人抑制不住贪欲去捡。那个年代,钢笔还是很珍贵的,大概比现在的手机还要贵重,是一般人所不能拥有的。
因为钢笔都是很昂贵的,伯伯年轻的时候,应该还是个孩子,偷偷买了支钢笔,好像还是金笔,被爷爷好一顿训斥。从老人们描述中于雷感觉一支钢笔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部手机的价值。
国军大势已去,仓惶逃窜,冲入老百姓家中搬桌子椅子,有什么搬什么,直接扔在马路中间设置路障,继续没命地逃跑,那些障碍被随后追击的八路军一冲即散。
所有这些听爷爷讲的之言片语,和平年代的人们不能想象战争的血腥残酷,只能深深怀念为革命胜利牺牲的烈士们。
今天的城楼雄伟壮观,正面三个鎏金大字“解放阁”,是陈毅元帅亲笔所书。其实只是原来城墙的东南城的一段四方形的方垛,做为砌筑台基,原来的城墙已被拆除,台基上建一座楼阁,采用中国古典建筑形式,金黄琉璃瓦,外用花岗石贴面。阁分两层,四面方形。下层四周环廊,廊与阁由抱厦连接。雕梁画栋,廊阁彩绘绘有山水、花卉、鱼虫、飞禽、走兽等。廊外为平台,台周围建造石栏。顶端攒尖宝顶,翘角重檐,斗拱承托,吻兽飞动,风铃扬韵。整个建筑巍峨壮观,金碧辉煌。台基背面镶嵌有浮雕,展现出攻城战士的画面。还有一面巨大的黑色石碑,由几块大理石抛光后并排镶嵌在石基之上 ,密密麻麻用楷书镌刻着革命先烈的名字。
站在石碑前 感到一种历史的沉重与震撼,似乎攻城勇士们战斗的冲锋号还在响起,仿佛火炮的轰鸣仍在继续。台基上每一块条石都被刻上了历史的印迹,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渗透着烈士的鲜血,时空里回荡着战士的呐喊,护城河里流水潺潺,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到了夜晚,整座建筑,灯火阑珊,璀璨夺目。
我小时候,解放阁却不是这样的,只是一个高高的石台,上面其实空旷平坦,并无楼阁。风很大,呼呼作响。有很多民间武术家登上去练拳,有不同门派,在一起相互切磋,不乏高手,长年累月,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