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问题中可以看出,题主应该是一个真正的书法爱好者,因为《九成宫醴泉铭》全文近1200字,居然能发现这样一个微小的差异,若非多次仔细观看临摹而不可得。既然题主提到了这个问题,而我对此也感兴趣,请允许我在正式回答问题之前,对题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文化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也好让大家可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九成宫醴泉铭》对于爱好书法的人一定不会陌生,它是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碑刻者无可考察。作品先存于陕西麟游县博物馆。《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工程内发现醴泉的经过。
而这个九成宫是唐朝第一离宫。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起初名叫仁寿宫,是文帝的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的意思,言其高大。欧阳询手书《九成宫醴泉铭》并立一石碑,此碑铭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甚大。
《九成宫醴泉铭》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又称天下第一正书。欧阳询是唐代书法家,文学家,楷书四大家之一。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后人皆称其书法为欧体。其楷书法度严谨、正中见险、骨气劲峭。
(备注:此图为九成宫一景)
我们了解了九成宫、《九成宫醴泉铭》还有欧阳询,也算是了解了一下相关的文化知识。那么现在咱们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我不知道欧阳询的手稿是否还在?也不清楚题主所列的图片是否是碑铭截图?一个“丹”字为什么没有写出勾画,而用了垂露?这一护尾手法真如有的人所说是欧体的特色吗?据查“丹”字未有繁体字体,也没有替代形体,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丹”字,也就是古时原来的那个模样,而其他类型的书法形体都是有勾画那一笔的,难不成这真的是欧体的特色吗?如果能再找到欧阳询的“丹”字这一书体,能做一下对比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借此又认真的看了一下碑铭,用出了“来找茬儿”的精神。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再找到一个“丹”字,就全是当碰碰运气。没想到还真让我碰到了,在碑铭中我又找到了一个“丹”字,不出所料,这个“丹”子居然有了勾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详见下图)我有点儿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可是这应该怎样解释呢?按理说两个“丹”字应该保持笔法一致才是啊?这也就是我在前面所提到的,我们是否还留有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手稿?
(备注:左图为第一个丹字,右图是第二个丹字)
我说一下我的第一个看法,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是刻碑铭者失误所致。在本文的开篇,我也提到了碑铭者已经无据可查,也就是说我的这一个看法也只是一个猜测,究竟是不是刻碑铭者的失误?至少在他这边已经没有线索了。
那么我的第二个看法是,这是欧阳询有意为之。我们知道欧阳询的笔法严谨,一般而言是不应该出现这样的误差,而且欧体一贯又以正中见险、骨气劲峭为主要特色,在这个“丹”字上却又笔锋突转,变得含而温圆,饱美华巧起来,莫不是以歌颂唐太宗之情绪有关?!《九成宫醴泉铭》本就是一篇颂文,欧阳询写到此时,内心真情流露,忽然就改了一下笔法,以再表赞美之意。当然这纯粹是我个人的主观看法,还没有任何的依据可言,也经不起任何的推敲。因为要是这样的话,那么在第二个“丹”字上,他仍然也应该保持着垂露的风格呀,所以只是大胆的猜测了一下,也算是一个思路吧。
这样一来时候就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两个“丹”字哪一个才是欧阳询的字体呢?我当然希望这两个字都是欧阳询所写,他也很可能就是一时兴起,稍微改变了一下笔法吧?!
要想真正的解开这个问题,获得可信的答案,我认为还需要更多的资料来作佐证才行。可惜我能查询的资料非常有限,本身自己又不是真正的书法爱好者,不过这个问题属于文化领域,也真是引起了我的兴趣。也许正确的答案并不复杂,可能是自己走进了一个牛角尖儿里,还望有人能够给予指点。欢迎在留言区里说说你的见解啊!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不适请联系删除)
奇奇乐见,新奇、有趣、真实,不一样的呈现!,欢迎关注,乐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