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说自己是一个特别矛盾的人,难听点就是“墙头草”吧,觉得这样也对,那样也好,没什么鲜明的观点,坚持的态度却很强烈。沉浸在自己制造的“混沌”中自我分析,却也从来没有结果,反倒累出一颗“苍老”的心。
趁着这么一个“耐心养伤”的时候,终于下决心翻开去年“双11”买回来的《苏东坡传》了。逃过了一段挤地铁去实习的时光,拿来看看书,想来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林语堂版的《苏东坡传》,没有耐心我是不太能看完的,文言文分分钟打败我,支撑我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要嘲笑我,大多数人读书的初衷一定有这个理由。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以苏东坡为线索的宋代史,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无不涉及。在地域上,也是横跨了北宋版图上的从北到南,山山水水,风土人情。难得的值得再度翻开的好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想当初都为这句话的深情所打动,这首诗是苏轼的发妻去世十年后,他思念亡妻所作,然而,站在他身边的正是他的妾――朝云。在我这里,真真无法理解这种思念与爱。无论是对他的发妻王弗,还是那个温婉的朝云。写下思念的墨是他现在的妻研磨的,站在他的身边研磨的墨留下的是对亡人的思念。对我们来说更像是一种讽刺吧。可是又不得不说,他处理的这两段关系都是善始善终。对他发妻的爱早已流传千古,而朝云也得到了他余生的爱。苏轼曾形容朝云“天女维摩”,那是怎样的一种纯洁,我们都难以想象了。“闲窗下、敛云凝黛”,连我这么一个女子都对她着迷了呢。一定是我更花心了呢。
“厌从年少追新赏,闲对宫花识旧香”。还有一个女人,在他的生命中若隐若现,那便是他的堂妹,自始至终没有姓名出现的女子。在古代,同宗同姓之间不可结亲,这段感情从一开始便是结束。但她是他时常挂念,常常看望的人,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爱吧。不知道是不是有对诗词的过度解读,姑且这么理解吧。评判古人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呢。
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苏洵,苏轼,苏辙都是北宋的大文学家。
家里有关系甚好的两兄弟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一日空闲长似两日”,彼此不在身边的日子是多么难熬,这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任吧。
我曾经也希望我们的家人有这样的关系,但是从小就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遇到事儿,我更多时候还是想像鸵鸟一样埋进沙里。不希望让任何人看到我的软弱无力。多么希望自己是一个英雄,可以拯救一切,可以做很多人的依靠,而现在却很怕被人依靠,肩膀还不够厚重,不足以撑起哪怕是小小的一片天。
近些年来,越来越严重得想默默承受所有的不开心不愉快,甚至不顺心和不如意。想像自己是一个大侠,躲藏在悬崖峭壁之下,苦练内功,以求有朝一日重出江湖,闪闪发光地出现在世人面前。有成功的一次经历,然而经历过成功之后的那种迷茫似乎又成了新的问题。
每一次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都会有所迷茫,似乎就像小时候,每次考试过后,都等待着老师提醒期中或者期末考试快到了,只有提醒到了,才意识到要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而努力了。这么一想,考试也许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它把许多年后的大目标分解成了短期内的一个个小目标,我们才不会觉得未来多么遥远。
希望我们都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有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儿。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也。
上学时也喜爱背诵苏东坡的诗词,这种“浩然正气”仿佛真的流于唇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无论在哪里,都能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无论仕途顺利与否,百姓都在他的心里,天下无处不朋友,文人雅士,和尚僧人,种田大叔,酿酒大婶,他都能聊的来。这种人格魅力也鲜有能及。
想来也是,人生不豁达一点怎么好走这一遭。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心灵,苏留给我们的总是快乐和喜悦。所以就别再抱怨生活了吧。
“随遇而安”,我一直不知道该把它定义为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乍一听起来似乎带有消极的意味,在字典中,它被解释为“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在当今这么一个成功学当道的时代里,这真的不能称为什么积极向上的言论,毕竟我们要努力改变,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追求更高的境界。“知足”是成功学里的耻辱,人怎么能知足呢,知足怎么去追求卓越呢。
然而,“随遇而安”不好吗?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环境好坏,心境如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感觉并不会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差吧。无所谓优劣,就当作人生不同的经历吧。
终了
书看完了,简单“输出”一下个人想法。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所以,慢慢的人就没有观点,没有观点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没看法,没想法”成了我们表达看法最有力的话,上了二十多年的学,却没有一个观点体系,不希望这种教育的悲哀成为我自己的悲哀。所以从简单一点,混乱一点的表达开始吧。
用封面上的话来记住重新认识的苏轼――“工程师、瑜伽术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
期待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