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一朵盛开的花,诗人看到绽放,画家看到色彩和形状,园丁看到了工作成果,站在什么位置上,就看到了什么世界。
对同样的事物,可以有许多解释。痛苦的产生,源于求而不得,因此我们需要解脱,需要看破、放下然后才能自在,这就是无执的意义。
理解的狭隘常常是产生困惑的根源,因此人们普遍有对高远辽阔的追求。
面对大海,不会做诗歌的人都会喊出“大海啊,你真大”的诗句;喜欢登山,寻求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喜欢远走高飞,要的是暂离油盐酱醋的熏染。在平庸的现实里,用山川大海的角度看待生活。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讲角度的诗,同样一个山峰,近看和远看是不一样形态的,要看到庐山的全部面目,要在山外才能看到全貌。苏轼一生起伏坎坷,但他豁达的性格,在这诗中有了体现。
小孩眼里看到的是玩具、游乐园、糖果;青年人看到浪漫、激情和奋斗;老年人眼里看到的是子孙和过往生活。这就是俗话说得“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生活的困惑,悲观者消极颓废,感觉无望,乐观者相信事物会往好的一面发展,就像陆游写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庄子》:“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讲的是庄子梦中变成蝴蝶,醒来才发现做了一个梦。到底什么是真实的,梦里的蝴蝶是真实的,醒来的庄子也是真实的,道路多曲折,潇洒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