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后,我的二女儿(今年上初二)就说:“我这次数学做的超差,估计要不及格了。”
“多少分才及格呢?”我明知故问。
“满分120分,72分才能及格”,她爽快地回答。
“那你估计会多少分呢?”
“不知道,应该不会超过70分,我后面两道大题20分,还没做呢就下课了!……”她随即低下了头,不好意思地说。
“我要是数学能考好,保证成绩能和我姐(我的大女儿)差不多。”她又信誓旦旦。
我听后,并没有感到诧异。因为一直以来,她的数学成绩就不好,基本上能勉强及格。
过后,我大女儿(和她同级)悄悄地告诉我:“妈,你应该好好说说她(二女儿),她说她再也不想上数学课了!”
“为什么?一两次的考试失误很正常,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基础差,没问题,只要能坚持学,能尽力就行。学习能力有大小,理解问题快慢不一样。但学习态度必须端正,不能出问题。”
大女儿继续说,她(二女儿)对她数学老师有看法,从而不想再学数学了!
“为什么?你说具体点儿?”我很震惊。
大女儿继续说,她(二女儿)告诉过我:“有两件事,对她改变很大。”
第一件事是:一次她(二女儿)和一个学习程度好的同班同学,同时去问老师问题。老师只给程度好的同学耐心地讲解,而让我的女儿去请教其他学生。在二女儿看来,是老师看不起她,不想给她讲。
“ 那可能是当时老师确实很忙,是先让她在下面,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尽量解决。或者是因为她数学基础差,反应慢,老师给她讲起来费力,说不定问学生,学生讲起来会更接近学生的思维,理解的更好能!……”作为教师同行的我,尽量解释给女儿听。
第二件事:有一次,老师检查作业时,检查到女儿空白处的作业时,问道:“为什么没做?”
“不会做”,二女儿简单地回答。
“那你会问吗?你就是懒,怪不得你这么胖,胖的跟什么(一种动物)似的……”老师口不择言,当着那么多学生的面,本来就因为胖就有点儿自卑的女儿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缺点。从此也恨起了这个老师,拒绝学数学。
听后我有点儿愤怒了:老师,你可以质疑学生的懒,但要把后面的话省去,这话有点儿过了!二十年教龄的我从没敢这样说过学生。
怪不得我的二女儿,近一个月来,老说数学课听不懂,饭也尽量少吃,还让我给她买跑步机要瘦身呢?原来问题在这儿,我得找二女儿好好谈谈了!
今天,分数出来了,果真数学考了52分,有史以来最低的分数。在分数栏上,明显标着严重偏科,需要特别提升。她总分在年级排名23名,和大女儿(总分年级排名15名),数学相差35分。如果再加上这三十多分,还排在大女儿前面呢!然而,这三十多分,是多么难以逾越的鸿沟呀!学生学习上一定不能偏科呀!
看到对数学失去信心的女儿,我的心里五味杂陈,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言行,就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特别是对于思想还不太成熟,正确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有时真的会是毁灭性的打击。
这两天,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我该怎么去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那么,学生们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凡是事业有成的人经常会说:“态度决定一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如语言、口气、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否有同情心、正直、诚实、有礼貌,还是生硬、虚伪、粗暴等,都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其作用直接反应在实际教学效果中。学生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察到教师的态度。
我们经常说, 耐心必须是当老师的最大特质。
我们经常会碰到过很多学生,确实一遍不懂,二遍不懂,三遍以上还迷糊的状况,但我们绝对不能缺失耐心去训斥学生。
老师,如果你不能做到耐心地,平等地对待学生,但也要请你记住这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讽里有爱迪生”,无论你对待学生的初衷是什么?都不要说太过激的话,要以欣赏的眼光善待你身边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