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曾做过一个梦,梦里自己一直在躲避什么人,可是即使我绞尽脑汁,藏得再怎么隐蔽,我最终还是被发现,然后是无休止地跑,直到自己突然醒来。
看过《敦刻尔克》后,我突然庆幸自己当初只是做梦,庆幸自己只要张开眼,便可以回到现实。
真实是你以为是噩梦的事一直在上演发生,而你却永远无法退场,无法醒来。
-02-
敦刻尔克是法国的一个海港,二战时英法撤退的点。
影片里,主要以4个场景为主线。一个是敦刻尔克上40几万等待救援回撤到英国的士兵;一个是3架飞机在空中掩护撤退;一个是月光石号的民用游艇前往敦刻尔克;一个是为了回家想尽各种办法登上救援船的法国士兵和英国士兵。
四十几万的英国士兵每每看到救援军舰靠近时,都排着队,等待上船。等到伤员和部分士兵上船时,敌军的飞机过来轰炸,船上传来的,几近是无法动弹的伤员的救命喊声,随后船沉了。第二艘军舰来临时,法国士兵和英国士兵顺利上船,但敌军的飞机又来轰炸,那些还在船内部吃着果酱面包,欢呼祖国万岁的士兵们一下子成了瓮中之鳖,大部分溺死在船舱内。随后全部的撤退士兵在海滩上等待船再次来临,一样是敌军来袭。
每一次,士兵们都是争先恐后地挤上船,想回到祖国,但敌军一来袭时,活着成了当下唯一的欲望,他们跳出船外。随后又陷入没有止尽的回家等待里,一面无处逃脱地暴露在敌人底下,闪避敌人的轰炸的恐惧中。
法国士兵和英国士兵则从起初分享死去士兵的衣物中认识,随后法国士兵解救被困在船舱内的英国士兵,最后法国士兵被误认为德国间谍后,被要求出船减重,而英国士兵为他说话,最后法国士兵没能逃脱,淹死在废弃的船内。
家明明就在对岸,雾霾虽有,但却还是清晰可见。但是,回不去啊,有限的距离,成了无限的绝望。
空中原本3架掩护的飞机,在一次又一次与敌军的飞机搏斗中,一架又一架地跌落到海中。每次敌军袭击海面上前来救援的军舰时,这3架飞机都全力以赴,拿自己的生命搏斗,掩护士兵撤退,哪怕最后自己牺牲,哪怕自己差点溺水,哪怕自己最后被敌军俘虏,他们都是尽自己最大所能去保护那40几万想回家的士兵。
月光号上的船长和2个少年将自己的船开往敦刻尔克,哪怕在出发前就知道敦刻尔克是战场,仍愿意前往。最后成功救下很多士兵。
-03-
导演诺兰将整个影片的色调处理成泛黄,同他以往的风格一致。从空中、陆地和海上讲述故事。屈指可数的台词量,一紧一缓、一紧一缓、一紧一缓循环反复的节奏,每次都将观众的心里紧张程度逼到嗓子眼上。
当初想看这部片子,原本就不是冲着纪录片去的。
鲜少的台词数量,无数个死亡 的画面,呼喊救命和被炸前、船下沉、溺死前的惨叫,炮火、海面上的火、枪弹动都让每一个士兵成刀俎和鱼肉,随时都会死去。
战争的过程和后果永远是惨淡的。它摧毁的是一个本该内心健全的人,一个本该幸福美满的家庭,一个本该雨水丰登的国家,乃至友好的世界。
诺兰平铺直叙中,显得是以旁人冷静的视角来叙事。但也正是因为冷静的视角底下,还是清晰地溢出绝望。
眼前出现了弃船,回家的希望又出现了。但海水还没上涨回来。什么时候是涨潮呢?海里的无数具尸体被海水送回来后——就是开始涨潮了。生的希望就潜伏在放眼望去的一片绝望中啊。有的人选择走进海里,用溺毙的自杀方式选择结束眼前这破了又灭的,尽是绝望的无止尽等待。
-04-
但在一次又一次希望破灭的灰色压抑下,诺兰大概还是有些不忍,所以出现了以下几个温暖的镜头,给这灰暗的背景色添加了一丝暖暖基调。
“那孩子没事吧?”一直抗拒前往敦刻尔克的海军士兵问彼得道。
“——嗯,没事。”彼得忍着失去年少挚友的悲痛,掩着哭腔,停顿了几秒后这么回答道。
可实际乔治已经死了。在船开始救助更多的伤员士兵后,有个士兵挪动了乔治的身体,彼得发疯似地朝那士兵说道,“不要动他。”可士兵只是莫名其妙地回答道,“他身体都冰冷僵硬了。他死了。”
那个一路沉默着帮助英国士兵一次又一次从沉船中逃离的法国士兵在受到英国士兵的怀疑和排挤时,一路同行的英国年轻小士兵一直为他这位朋友辩解,说他不是敌人的奸细。
在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时候,两个不搭话的异国少年间所产生的信任,友谊像是诺兰故意设下的又一道暖光。哪怕最后这个帮助了英国士兵逃生很多次的法国少年还是死了。
“我只是想回家。”一直沉默到最后的法国少年最后也只是说了这么句话。
诺兰设置的这些暖色像是一点慈悲,最后还是被这场战争的残忍抹杀掉。乔治最后还是死了,无数个士兵最后还是死在敦刻尔克,掩护了很多撤退士兵的最后一个飞行员,最后还是被敌军俘虏,法国士兵最后也死了。这就是战争吧。
敦刻尔克——这个二战时,是死亡的代名词。多少士兵最终还是消失在那片海上,永远回不到近在对岸的故乡。
-05-
回家啊,家就在对岸啊。要活着才有归途。
火车”哐哧—哐哧—哐哧—“地慢慢接近祖国。有幸活下来,并随着船只回到祖国的撤兵们都低着头。
战场上急于奔波性命,努力杀敌,此番挣扎退去,倦意上来,便在火车上沉重地睡去。突然醒来时,以为自己又做了一场活着回到家的梦,立刻求证似得,将头探出窗外,询问外边的孩子,”这里是...吗?”“是的。”火车外,铁轨旁铲土的小孩子们直起身子,抬起脏脏的脸,看着车窗里的惊慌失措的士兵们说道。
童稚的眼眸里,大概有他们对战争的疑惑。这场夺走他们的父亲,哥哥,完整的家的战争,到底是什么。
火车上的士兵在确信自己是在回家的路上后,却开始担心自己带着逃兵,打了败仗地回来会被祖国人民唾弃。
可是,当他们下了火车后,铁轨旁帮忙救济士兵的眼瞎老人用布满皱纹的,蹒跚的,不停颤抖的双手拂过面前一个个的士兵后,老人只是轻轻地说道,“回来就好。”
我猜想老人的儿子也上了战场,他的双眼看不见,但他的双手认得儿子的脸庞。从火车上下来的每一波士兵里,他都希望里边有自己的儿子。
是啊,回来就好。回来太好了。祖国的大人小孩,老迈的父母双亲,稚幼的儿子女儿们,无一不这么欢呼道。
我是十一安,希望你们会喜欢我的原创文字。
往期文章回顾:
《请回答1988》:你永远不会知道 懂事的人有多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