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是美女的标志,将青丝梳绾成各式发髻,是女性追逐时尚、展示容颜的手段,因此配合发髻梳绾所使用的簪钗就显得尤为重要。簪是单股,钗为双股。在梳绾固定发髻之时,将簪钗的股插入发中,固定发髻。露在发髻之外的簪首,便成为点缀发型的装饰。唐代时兴的簪钗,首推“钿头钗”。钿头钗,是在钗梁顶端装饰金钿,用金丝或金粟团出造型,并在其中镶嵌宝石。金框宝钿,华美异常,在阳光下更是璀璨夺目。除了钿头钗,唐五代时期极为流行的还有花树钗。花树钗为唐代所独创,用金属制成。通常将钗顶端打制成花朵、植物或鸾鸟等造型的薄片,在上边錾刻花纹或镂空镶玉。造型多样的花树钗搭配不同发髻,别有一番风味。那个时候的女性,依然遵循“头上金钗十二行”的传统,将数十支簪钗从四方插入发髻,满头簪钗,顿显高贵。若头上簪钗的金玉璀璨显得有些刻意,那么不如给发间簪一朵鲜花,更平添一丝优雅自然。在我国,妇女簪花的习俗由来已久,《晋书》记载:“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柰,传言天公织女死,为之著服。”唐代女性簪花的习俗,在敦煌壁画中有着完美的呈现。她们将鲜花簪在鬓间,额上。为了让花朵能够四季常开,她们用绢、罗 、纱 、绫、绒、纸等材料制成假花,簪于发髻之上。青丝上珠光璀璨,再配上一抹红绿在鬓发之间,自然春色跃然,楚楚动人。簪钗插在髻上脑后,金银珠翠光彩夺目。除了簪花,还可以在额顶髻前的秀发上插戴梳篦以增加贵气。唐代的女性常将梳理头发的梳篦当作头饰,在敦煌壁画中多有体现。当时流行将梳篦上下相对,插入额上发髻之中。有时候为了更好的装扮效果,会“满头行小梳”,给头顶插戴多个小型梳篦。满头层峦叠嶂,极为夺目。作为首饰的梳篦,一般用金、银、铜、玉石、琉璃、玳瑁、蚌壳等材料做成,梳背上还会有花纹作为装饰。敦煌文献S.3227V《杂集时要用字》的“花钗部”中有“钿掌,月掌,牙梳花”的记载,可见这种半月形金框宝钿梳篦是唐朝较为流行的头饰之一。如果说簪钗、梳篦和簪花,是用鲜艳色彩和璀璨光芒来彰显女性的华贵,那么步摇则是通过形制姿态来展现女性文雅端庄的重要道具。历史上,步摇是女性的重要发饰之一。汉晋时期的步摇,多是花枝的形态,在花枝上装饰叶状金属薄片,称为摇叶。行走时,摇叶会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到南北朝时期,步摇的形制发生变化。簪钗上坠有垂饰,能达到“步动则摇” 的效果,便称为步摇。簪插在发髻上的步摇,垂饰附两鬓旁边。佩戴步摇的女子,为了使垂饰摆动幅度在“优雅美观”的范围内,行走须步态优雅,从容舒缓。金银材质,展现出女性的高贵。垂饰摆动,点缀着女性的端庄。高贵端庄,便是千年前唐代女性的真实写照。头上的佩饰,最为吸引人的目光,种类最为丰富,流行的时间也较早。而双耳佩饰成为装扮风尚,就相对较晚了。在敦煌壁画中,飞天、菩萨大多都穿耳戴环。穿耳习俗,自古有之。《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的描述。在五代、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佩戴耳环成为了女性的日常装扮,延续千年。钏,是戴在腕臂上的环状装饰。在敦煌壁画中的菩萨天人的腕、臂上,都佩戴钏。同样,唐代女性也喜好佩戴钏作为装饰。唐代的钏,有的素面,有的錾刻纹样,材质多为金银。一般为两头窄,中间宽的柳叶圆环形,偶尔也有金镶玉的钏。钏可以单个戴在腕臂,也可以多个同时佩戴。行走中,金钏相撞,铿铿脆音,仿佛妙音鸟带来的佛国之音。唐朝女性几乎拥有了如今女性所拥有的各种饰品。今天受女士喜爱的项链,在唐朝虽较为少见,但时尚的唐人却丝毫不缺少颈间的装饰:璎珞,即是大唐女性最为追捧的饰品。朱揆《钗小志》记载:“上皇令宫伎佩七宝璎珞,舞霓裳羽衣曲,曲终,珠翠可扫。”可见,璎珞不仅是日常装扮的佩饰,甚至成为了唐代乐舞的标准搭配。颈间的璎珞上,珠翠杂宝摇动碰撞,发出清脆的叮当之声,似在将千年之前的优雅娓娓道来。金银簪钗已足显华贵,鬓间簪花又增添了几分自然旖旎。行步间,步摇舞动,璎珞轻摆,金钏闪动。佩饰耀目的光彩与叮当声响,历经千年。如今,这些配饰已不再流行,但对美的追求亦如敦煌壁画的中的人儿,千载未变。
壁画里的美丽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笄 笄[jī]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是簪、钗的鼻祖。 古代男女均留长发,笄为古代男女用来插定绾起的头发或弁冕...
- 今天青石的票圈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张艺谋的新片终于定档了。 一张满溢着水墨风的海报一次次的出现在票圈里,也就是老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