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罗马城就是他的“乐高”

先来玩个猜谜游戏

关键词“罗马 艺术 大理石 巴洛克

打一人物,很简单是不是?

答案就是贝尔尼尼,他可能在中国并没有米开那么家喻户晓,然而在意大利绝对是国宝级的艺术家

乔凡尼·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lorenzo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贝尔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艺术主张

艺术家成功的三个条件

一是极早的看到美,并抓住它。

二是工作勤奋。

三是经常得到精确的指教。

艺术风格

      前期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奉教皇、国王之命所作

      这类作品多般十分华丽,富有动感,可是,缺乏人物内心的刻划。

      第二类是为亲朋好友所作

      做这类作品时,他有足够的自由,所以表现得更为生动些。

      晚期,1665年他曾到法国参加卢浮宫的设计。这时贝尔尼尼的雕塑显示出一些程式化倾向,人文主义色彩淡薄了,更多的是宗教神秘色彩。虽然在创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不少作品已缺乏现实意义,并不能像米开作品那样更接地气,这和他长期受雇于教庭及统治阶层有很大关系。

御用艺术家

        相信看到这你大概也该明白了,贝尔尼尼就是统治阶层御用艺术家,说起来好像人品差了许多,其实也并非如此。

      在那个年代,艺术家跟现在的概念是不太一样的,那时候最早的艺术家大多数只是工匠,为教会或者贵族雕刻肖像。或者是些修士,用壁画来装饰昏暗的教堂,主题也大多只是宗教故事的题材。

      到了文艺复兴之后,艺术家起初也是在为教会服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部分贵族开始包养艺术家。他们一开始的动机是为了寻求自己内心的平静,资本家们手中拥有一些不太上得了台面的收入,于是就希望回馈给社会,形式就是捐给教会修建新教堂,或者装修翻新旧的教堂。

        所以生活在那个年代的贝尔尼尼为教皇做事,也并没有什么可非议的,只要做出的艺术品是美的。

        于是,在教会和国王的共同供养下,贝尔尼尼尽情地挥洒他的艺术天赋。

为什么我说罗马城就是他的乐高呢?            小到邮箱、喷泉,大到罗马市政大厅,圣彼得大教堂,几乎都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他真的是把罗马城建设玩成了现实AR版的the SIM city,他的作品还保留至今,如果你有机会去意大利罗马,随意漫步街头,便可欣赏大师杰作了。

        好了我们不再闲聊他的牛x背景,再牛的后台,也是靠他过人的才能支撑着的,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的作品吧。

作品一 《圣特雷萨的沉迷》

这是他艺术生涯技艺集大成的代表作

现存于罗马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维多利亚圣母堂的柯纳罗小礼拜堂



此作品描绘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特蕾莎是西班牙加尔默罗会伟大改革家,她偶然一次梦见天使用上帝之箭刺穿入她的心。贝尔尼尼根据特蕾莎本人叙述完成这作品。

        我们仔细来观察一下雕像的姿态,右边这个便是圣徒特蕾莎,她在半清醒的状态下,身体柔软地向后倾斜。可以看见她嘴唇微张,眼睛无力地闭着,完全可以看出是失去意识的人的状态。

        左上方是一位右手高举上帝之箭的小天使,面带微笑,有几份戏谑意味,仿佛在嘲笑世间众人最终也是难逃神的支配的命运。

急用地形和装饰物的大师

        在他们后面有一些类于金色金属质地的条状装饰物,配合教堂顶部天窗透进的阳光,模拟出了金色阳光笼罩着天使与特蕾莎的感觉,我们知道中世纪的艺术品里金色的光,本来就有暗指上帝的意思。而且你可以想象一下,人的梦境是不是也总是蒙着一层温和的光线,一切都是朦朦胧胧。

        这其实就表现出了主题,这是一个梦境,然而又富含宗教色彩。

        贝尔尼尼巧妙地将它摆放在一个包间的空间中,前面有幕布装饰,就成功营造了舞台剧的效果。

        而作品的细节更是让人叹为观止,细致到天使头发,衣服的皱褶,大理石这一瞬间不再有重量了,仿佛毛发,布料一般真的轻盈地随着人物飘动起来。

让大理石有了思想

        如果说米开给了雕塑生命,呈现了雕塑艺术的静态之美,仿佛是一张高清的jpg;那贝尔尼尼则是赋予了雕塑思想,让雕塑自己动了起来,仿佛一张生动的GIF!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