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挑战:一场关于「假设」的团队实验

2010 年 TED 舞台上,Tom Wujec 带来一场看似童真的团队挑战:用 1 个棉花糖、20 根意大利面和 1 米胶带,搭建最高的塔。这个简单任务却撕开了成年人与孩子在「解决问题」本质上的认知鸿沟。

成年人的「完美主义陷阱」

大多数团队的流程如出一辙:

  1. 争论对错:先花大量时间讨论「正确方案」,勾勒理想中的高塔蓝图;
  2. 按图索骥:小心翼翼用面条搭建框架,像搭建空中楼阁般追求高度;
  3. 危机时刻:直到最后一刻才放上棉花糖 —— 这个看似轻盈的「终点」,却因重量压垮整个结构。
    结果:欢呼声变成叹息,精心设计的「正确计划」败给了被忽视的「棉花糖重量」。

幼儿园孩子的「试错智慧」

当 MBA 学生和企业高管还在争论图纸时,一群 5 岁孩子给出了颠覆性解法:

  1. 从「核心」开始:第一步就把棉花糖放在底部,作为整个结构的「根基」;
  2. 边建边改:每加一层面条就观察稳定性,随时调整支撑结构;
  3. 用失败学习:在反复试错中,他们的塔不仅最高,而且像「会呼吸的建筑」般充满动态平衡。


Peter 的洞见:「没有孩子想当意大利面公司总裁。」孩子们不在乎「权力主导」或「完美计划」,他们只关注「如何让棉花糖稳稳站住」。

每个项目都有隐形的「棉花糖」

这个实验的本质,是揭示团队协作中最危险的「隐藏假设」:

  1. 我们总以为已知终点:像对待「命题作文」一样预设答案,却忽略真实场景中「棉花糖」(核心目标 / 隐性风险)的重量;
  2. 计划赶不上变化:商学院教我们「先规划再执行」,但现实是 ——当你把「棉花糖」放到高处时,才发现地基从未真正稳固
  3. 反馈比完美更重要:孩子的成功源于「快速迭代」—— 每个版本都是一次「用棉花糖验证假设」的机会。

比建塔更重要的事

这个看似「玩闹」的挑战,实则教会我们三种思维:

  1. 把「棉花糖」摆到台面上:先明确核心目标(哪怕它会压垮「理想方案」),再围绕它构建体系;
  2. 用原型代替空想:与其争论「完美计划」,不如先做出最小可行模型,在试错中修正方向;
  3. 让团队成为「动态系统」:像孩子一样保持「边做边调整」的灵活性,而非用「正确流程」扼杀应变能力。


结语
每个团队都在搭建自己的「塔」,而「棉花糖」可能是客户需求、技术瓶颈或市场变化。下次协作时,不妨先问问:我们是在争论图纸,还是在和棉花糖对话?
(故事灵感源于 Tom Wujec TED 演讲,侵删)

(图片借用部分老师现场活动图,侵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