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课上学生实名反对意见,吓一跳。细察之,发现争执来源于对于作业题是否需要基于一定提示的做法的不同意见。
作业中留有如下的提示:
提示:虽然,昨天课前,我询问了几个同学,是否认为作业中的提示有帮助,其中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作业中的提示,使得作业太容易了,做起来没劲。这使得我对于自动化系统同学,顿生敬意。但是,我认为这两道摘抄自Oppenheim教授教科书中的题目,如果没有提示,恐怕会使得同学遇到麻烦。
学生实名反对意见为:
看来做不做提示,什么样的提示,需要一定的考虑。我想起在2012年,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首次引入两轮直立车模竞赛的模式,目的是增加其中信号处理与反馈控制的内容。在接收到很多参赛队伍发出这个赛题太难的时候,制作了一个直立车模参考方案,并给出了调试指导。
之后,每逢智能车竞赛引入新的赛题,我们都会给出一定的参考设计方案。这个做法,受到一部分队伍的欢迎,同样,也遭到很多队伍的反对。认为,这样的提示,实际上剥夺了参赛队伍的探索的权利,破坏了竞赛的公平性。
一个问题、作业、考试题目、竞赛挑战,是否需要提示,需要进行权衡。一个不好的提示,有时会误导,也有时会使得一个绝妙的方法消失了。
记得在MIT访学时,在Stata中心(32号楼,CCES)的一层,有很多教室,走廊里,梳理着几块巨大的黑板,经常看到上面有很多题目。前一天,可能某个教室在黑板上留了一个问题,后一天,就可能被路过的学生使用巧妙的方法进行解决了。如果有了提示,也就没有了这份惊奇了。
(实际上,MIT的Stata中心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Hack作品)
作为一名教师,既要能够对于困难的问题,做出明确的提示,又要在适当的时候忍住,不要说得太多了。这样,也许可以使得同学们的思想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