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1.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2.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一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二是指责对方;三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四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正确的做法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就不再指责他人。同时,我们也要想想对方现在正需要什么,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他们希望我们做什么?
3.如何表达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正确:
……我(感到)……因为我……
如: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你没有做你答应我的事情,我很失望。因为我希望我可以信任你。
你得奖了,我很高兴。因为我希望你能得到公司的赏识。
你大声说话时,我有些烦。我需要安静的环境来学习。
朋友叫我外号,我会感到难过,因为我想得到欣赏。
你来晚了,我很郁闷。因为我希望我们能做到前排去。
你无法来吃晚饭,我很难过,我本来想和你好好聊聊。
你让我搭你的车回家,我很感激。因为我想比孩子们先到家。
错误:
&只提及相关的事情。
如: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使我很生气。
&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如:我生日那天你没打电话,我很伤心。
&指责他人。
如:我很伤心,因为你说你不爱我。
4.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完成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往往是申辩或攻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5.个人成长会经历三个阶段:
(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